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也在不断调整。那么,个税起征点是多少呢?规定又有哪些变化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个税起征点的定义
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取得各种所得后,按照规定缴纳的税收。而个税起征点,则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从其所得收入中扣除的标准数额。
二、个税起征点的变化历程
1、1980年100元
2、1986年200元
3、1993年800元
4、2006年1200元
5、2011年3500元
6、2018年5000元
7、2019年5000元
8、2020年5000元
可以看出,个税起征点自1980年以来已经经历了多次调整,而且在近几年也有所变化。
三、规定解析
2018年,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到了5000元。这一调整,旨在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负,促进经济发展。
2019年,个税起征点仍然是5000元。不过,随着个税法的修订,一些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也陆续出台,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住房租金等,使得纳税人的实际税负更低。
2020年,个税起征点仍然是5000元。此外,根据新冠疫情的影响,还出台了一些减税政策,如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减免税收等,以支持经济复苏。
四、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减除费用-专项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减除费用包括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而专项扣除则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租金等。
个税起征点是多少?规定是5000元。然而,随着政策的不断变化,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也在不断调整。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关注政策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财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