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7月
是芒果的成熟季节
不少细(zui)心(chan)的市民发现
福州道路两旁的芒果树上
已陆续结出了绿油油的
绿化芒果
绿化芒果树挂满果子
一阵风吹过
空气里都弥漫着芒果的香甜
这时候,总有些吃货按捺不住
动起了“歪心思”
那么,这些绿化芒果到底能不能吃呢?
答案是
千万别吃!
绿化芒果只能观赏,不能食用
●绿化带种植的芒果树是绿化植物,比较抗风,枝叶茂盛,能够更好地为行人遮挡烈日。果挂枝头也同样是城市园林景观的一部分,不具备食用价值。
●绿化芒果栽培条件较为复杂,再加上汽车尾气和粉尘污染,常存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情况。
●绿化养护日常病虫害防治,需要进行必要的喷药,会有农药残留等。
绿化芒果和食用芒果如何区分?
绿化芒果:一般个头较小,呈青黄色、皮厚、核大。
食用芒果:产地多样,个头大、皮薄核小。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辨别 *** :看芒果表皮的虫眼数量!
果园的芒果怕被昆虫叮咬,会进行套袋保护,而路边的绿化芒果一般没有套袋,所以果蝇等昆虫会在芒果上产卵,因此,虫眼数量较多的可以鉴别为绿化芒果。
夏季摘水果,一定要当心
夏季到了,瓜果成熟
采摘芒果、荔枝、龙眼这几种果子
要特别注意!
这些树的枝干都比较脆
人踩上去很容易掉下来
发生意外
因此,大家一定要当心!
此前,广东一位54岁阿姨因采摘路边荔枝,不小心从荔枝树上摔下来,导致“腰2椎体爆裂性骨折”。送院后,医生为其施行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打了6颗钛钉。
除了绿化芒果,这些也别吃
夏季来临
气温逐渐升高
织纹螺、河豚到了毒素最强的时节
各类野生菌也进入生长旺季
由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
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等食品安全问题
进入高发期、多发期
食品安全风险增大
河豚
河豚,又称“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等。河豚毒素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且毒性稳定,经100摄氏度、8小时炒煮以及盐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河豚毒素中毒后,人体会出现口、唇、舌尖、手指轻微麻木等早期症状,随后出现呕吐、步行困难、言语困难,进而出现血压迅速下降、呼吸困难,直至意识消失,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福建沿海县(市、区)多有分布。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会在短时间内侵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4个小时。特别是赤潮期间,织纹螺因吞食河豚卵或摄食“赤潮”中的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毒性更强。
野生蘑菇
大部分毒蘑菇与可食用菇长得极为相似,很难凭肉眼准确分辨。对于公园里、山林间的野生蘑菇,请不要采摘,更不要买卖和食用。一旦食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重者将危及生命安全。毒蘑菇共有200余种,其中最常见也最致命的毒蘑菇为致命鹅膏(又名“白毒伞”),是一种肝损害型剧毒蘑菇,正常人食用50克便可致命。这种蘑菇通体白色,很容易被市民认为是无毒蘑菇而误食。
快快转发家族群、小区群
提醒身边亲朋好友!
转自:福州晚报
来源: 福州日报
桂圆皮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桂圆是可以药食两用的,桂圆就是我们日常比较常见的龙眼,桂圆有悠久的历史,经研究发现桂圆富含糖分,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桂圆对人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很多人把桂圆当保健品来食用,桂圆物美价廉,也容易保存,桂圆皮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吧。
桂圆皮泡水喝的功效
1、桂圆皮的功效
桂圆皮可以入药,它味甜,性质温和而且没有毒性,祛风散邪和聪耳明目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平时可以用于人类头晕和耳鸣等疾病的治疗。
2、桂圆皮能治痈疽和溃疡
桂圆皮有不错的收敛作用,可以用于人类痈疽和溃疡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那些顽固不愈的伤口有良好的愈合功效,具体治疗 *** 是把桂圆皮煅制成炭状,然后加工成粉末,再用麻油调制,调匀以后直接涂抹在患处就可以。
3、桂圆皮可治烫伤
桂圆皮对人类的烫伤也有很好的治疗功效,治疗时也需要把它煅制成炭,然后再加入麻油调成药膏,把伤处清理干净以后,消毒,再直接把药膏涂抹在烫伤的部位上。
另外桂圆皮还能治疗人类的心虚和头痛,治疗 *** 很简单,只需要把十五克左右的桂圆皮加入清水煮制,煮好以后取汁饮用就可以。
微毒!最近很多人整袋拎回家,外形酷似“桂圆”这两天,
不少网友都在分享
一种神秘宝贝。
外形酷似“桂圆”,
还散发这一种奇怪的味道,
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捡了整整一袋,
小区、河边随处可见!
网友告诉我们,
她住在杭州余杭仓前某小区里,
最近地上掉落了不少这种果子。
网友告诉记者,
小时候他们会把这些果子收集起来,
把果皮剥下来,
可以用来洗衣服、洗碗,
是一种天然的“洗涤剂”。
所以她就去捡了一袋,
准备用来洗锅子。
无独有偶,
在余杭读大学的小伙伴
也在校园里捡到了这种果子
并自制“洗衣液”
该果子去核取皮后,
放入水中沾湿
然后把果皮在手掌里来回搓动,
脸盆里就出现了不少肥皂泡。
16元/斤!
学名无患子,又称木患子!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宝贝呢?
网友说叫无患子。
在查阅资料后,
记者发现本草纲目里称其为木患子。
也有人叫香患子、洗手果,
还有其他地方叫搓目子、假龙眼等。
记者在网上一搜,
还有不少卖家在售卖
价格大约在16元/斤左右。
▼
无患子的果实不起眼,
可它有很大的用处,
果皮因为含有皂苷,
可以作为天然肥皂
可以洗手、洗头、洗衣服,
天然又环保。
但也有一种说法,
无患子果实有轻微毒性。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一位专家说,
无患子果实有轻微毒性,
切忌食用。
无患子的果实和龙眼一样,
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核,
而这个核也有大用处
人们经常把它们 *** 成工艺品和串珠。
但也需要提醒大家:
不要盲目采摘果实,
有的果实外形酷似平时所熟悉的样子,
不小心误食,还是会存在风险。
如果有需要更好购买经过
加工炮制过、熟透的果实,
若接触或食用后出现过敏或中毒症状
一定要及时就医
转自 | 天天看余杭
来源: 温州商报
误吞一粒“水晶宝宝” 男童肠梗阻引起多脏器衰竭,彩超、CT却找不到任何异常,医生剖腹探查,才找到祸首;这是一种化学材质装饰品,原本只有半粒米大,吸水后能膨胀到乒乓球大;福州校边店热卖,专家提醒,幼童尽量不玩
N海都记者 陈燕燕/文 毛朝青/图 通讯员 林浩
水晶宝宝是一种化学材料的装饰品,五颜六色,原本只有半粒米大,吸水后能膨胀几十倍
水晶宝宝是一种化学材料的装饰品,五颜六色,原本只有半粒米大,吸水后能膨胀几十倍
海都讯 最近,南平一名9个月大的男童一吃东西就吐,肚子胀得老大,父母以为是消化不良,辗转三家医院,医生发现他得了肠梗阻,已引起多脏器衰竭,有生命危险。开刀后,医生从男童肠道找到一个“水晶宝宝”,足有乒乓球大。
水晶宝宝是一种化学材料的装饰品,五颜六色,原本只有半粒米大,吸水后能膨胀几十倍,像果冻一样。福州一些中小学周边店铺热卖,不少小孩拿来当球、玩具枪的子弹玩。记者查询发现,国内已发生多起小孩误将水晶宝宝当彩虹糖吃的事故,专家提醒,水晶宝宝一旦误吞,很容易躲过彩超、CT排查,很容易误诊。
孩子腹胀呕吐多日,起初误为消化不良
男童小武仍在南平市之一医院治疗。心有余悸的父母说,11月14日,孩子突然呕吐、肚子腹胀,一家医院医生推断是胃肠炎,挂了点滴,可肚子越来越胀,体温飙升到38.1℃。两天后,他被送到另一家医院,腹部彩超显示,有严重的肠梗阻,治疗后也没有明显改善,小武剧烈呕吐,脸涨得青紫,并开始昏迷。
“情况危急!”转送到南平市之一医院后,医生发现,小武已引发Ⅱ型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中毒性脑病、血小板减少症、应激性高血糖等并发症,奇怪的是,CT、彩超都找不到肠梗阻的原因,只能剖腹探查。该院医生连夜手术,在小武的回盲部(回肠末端与盲肠互相交接的部位)找到一个“水晶宝宝”,足有乒乓球大。
术后,小武住进重症监护室,因肠梗阻产生了毒素,他多脏器衰竭,高烧40.5℃。其间,该院请了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吴典明、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王世彪会诊,抢救大半个月,小武才有好转,但还得继续治疗一段时间。
小武还不会走路、说话,怎么会吞下水晶宝宝?重症监护室主任刘明杰一再追问,妈妈才想起,小武的姐姐喜欢玩水晶宝宝,可能小武以为是糖,塞进了嘴巴。
水晶宝宝经胃酸溶解,可能释放毒素
这样的意外并不鲜见。今年2月,江苏一父亲误将水晶宝宝当彩虹糖,喂给3岁女儿吃,发现时,吃了280多粒,到医院抢救才排出;南京、哈尔滨等地也曾发生幼童误吞水晶宝宝事件。
省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方一凡说,三年前,一名2岁女孩误吞水晶宝宝,后来它胀到乒乓球大,卡在小肠远端,开刀才取出。水晶宝宝是软弹,又是透明的,藏在腹腔里,CT、彩超很难识别,很容易误诊。
他提醒,误吞水晶宝宝后,其一旦进入气管,可能造成呼吸道堵塞,严重时可能造成窒息;如果卡在肠道,很容易引起肠梗阻。此外,经过胃酸溶解,可能释放出毒素,存在慢性中毒的隐患。
南平市之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刘明杰主任建议,家长尽量不要购买水晶宝宝,即使给大龄孩子玩,也要密切观察,若发现孩子误食,应立即催吐,并及时送医。
曾被部门严查,榕一些校边店又热卖
记者昨日走访发现,福州多所小学周边的文具店,都有卖水晶宝宝,一瓶几十颗,只卖1元钱,包装上没有生产地址和商标。在鼓楼实验小学外的多家文具店,几乎卖到断货。不少小学生在买,他们说,泡在水里很好玩,还可以塞进塑料玩具枪当子弹。
记者问一老板:“有毒吗?有没危险?”她说,应该没毒,不吃就不会有危险。
记者买回水晶宝宝,放在水中浸泡,半小时后,它就从半粒米大膨胀成花生米大,两小时后,已胀到龙眼核大小,稍用力可捏碎。多名家长说,多年前,水晶宝宝就曾在福州中小学流行,因为是三无产品,工商部门严查,许多店铺不敢再卖,最近又流行。有人曾把水晶宝宝扔到马桶里,当场把下水道堵了,万一小孩误吞,后果不堪设想。
早在201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发出警示:水晶宝宝含有重金属和芳香类化合物,无论是皮肤接触还是吸入,都可能危害儿童健康。此前,福州市质监局人员也指出,水晶宝宝是一种基丙烯酸的化学物质,本身对人体无害,但为了提高弹性、色泽,有些不良商家可能添加有致癌危险的苯乙烯聚合物和工业色素,即使未误吞,但对皮肤敏感的幼儿来说,如长时间接触,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湿疹等。所以,孩子一旦触摸,应马上洗手。
编辑:毛毛
最佩服之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吃货的世界里好像就没有不能吃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才存在这么多种奇葩的食物,也实在佩服之一个吃以下这些水果的人,简直太奇葩!看看你吃过几种呢?
疯人果
疯人果,别名龙荔,有毒,以核仁毒性更大。和桂圆比较相似,有人就用它来冒充桂圆。卖的时候可要擦亮眼睛,一般人还真难以分辨啊!
腾蔑果
产自云南省境内,腾冲附近,产量很小的野生果实;当地多腌制加工食用。味道先是酸酸的回味一下会变成甘甜的。
赖葡萄
长得像红色的苦瓜,成熟时瓤是红的,味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赖葡萄必须成熟才可食用,有的成熟后,果实会裂开,很是诱人。
刺梨
看起来像黄色的小河豚。成熟后有浓芳香味。果实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被称为“维C之王”。通常会被做成果汁。
仙人掌果
仙人掌的果实,含有丰富的植物营养素与抗氧化剂,对身体内外都有绝佳的益处。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异域风情。
树番茄
这种番茄的叶子很像茄子,而果实却又分明是番茄的果实,味道介于番茄和猕猴桃之间,有番茄的酸甜,又有猕猴桃的绵软。果实富含果胶,可以制果酱、果冻。
药材选不好,中药变“毒药”,服用不当可致肝损伤!一定要谨慎大家好,我是“八闽中医”。很多人都说“是药三分毒”,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对中药的误解或盲目跟风,导致用药不当,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今天,我要为大家普及一些关于中药的常识,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更加明智。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药虽然大多是天然提取,但并不代表它没有毒性。一些中药在不当使用时,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例如,土三七。很多人认为它和三七是同一种药,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土三七中含有一种可能导致肝损伤的成分,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
再比如附子,这是一种温阳散寒的药,但其实它也是一种毒性药材。有些人为了追求效果,盲目使用生附子,这是非常危险的。
半夏也是如此,虽然它可以燥湿化痰,但生半夏是有毒的。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选择经过炮制的炙半夏。
还有何首乌,很多人用它来养发。但生首乌和炙首乌是不同的,生首乌可能会导致肝损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日常食用的食材,如红枣、枸杞、桂圆等,它们虽然是药食同源,但如果用量不当,也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药虽好,但一定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自行购买使用。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中药,它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使用中药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或者有没有什么关于中药的疑问?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会尽量回复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次再见!
紧急!泉州大量出现!千万别碰!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N海都全媒体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受台风“苏拉”、“海葵”影响
连日来
泉州下雨不断
随着降水量的增加
台风过后的泉州
有的公园长出了不少野生蘑菇
海都君提醒大家
千万不要采摘、食用这些野蘑菇
谨防“病从口入”!
8日上午10点多,海都记者来到泉州市区笋江公园,天空阴沉沉的,秋风裹挟着一丝凉意迎面吹来,公园里的小草随风摇曳,龙眼树果实成熟,公园边上的渔船入江而来,江岸边的垂钓者悠闲地静待鱼儿上钩……
望着眼前的景象,记者不禁想起唐朝诗人杜甫所写的《白露》诗句: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的确,白露时节,漫步公园里头,才知秋天风景之美。
笋江公园
公园里头,不单果树成熟,就连草坪以及植被茂密的地上,也迫不及待地冒出了一朵朵野蘑菇,大多一两厘米大小,更大的有五厘米高。它们或成群结队、遍布而开,或超然独立、孤芳自赏,在公园绿地上撑起了形态各异的“小伞”。
公园绿地上形态各异的野蘑菇
记者凑近发现,这些蘑菇有纯白色的,像一支“遮阳伞”;有白中带红点状的,像刚蒸熟的小馒头;有棉球状的,压下去像棉花糖;有咖啡色的,长得像鹿茸;有黑色的,像灵芝;还有黑褐色的,长得像迷你版的小椰子树,以及浅黄色的,还伴着一些透明,甚至还有长得像“碗状”的。
公园绿地上形态各异的野蘑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大自然的馈赠”看似小巧可爱,其实暗含危险。
公园绿地上形态各异的野蘑菇
“毒蘑菇的种类超过100种,一般人仅靠颜色、气味、形态,是难以辨别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医生说,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市民一旦误食,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有神经兴奋、神经错乱或肾衰竭等情况。
“近期我市降雨较多,公园草坪上长出了许多蘑菇,这些蘑菇都是不能食用的。”在现场,公园的管理人员说,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来鉴别,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 *** ,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 *** 经证明并不完全可靠。“安全起见,为了预防中毒,提醒大家还是不要去采食这些野生蘑菇。”
荔枝、龙眼、桂圆有什么区别,介于荔枝和龙眼之间的龙荔又是什么▲红皮内里藏着的羊脂白玉,谁人不爱呢
你是不是也曾疑惑过荔枝、龙眼吃起来差不多,为什么一个叫荔枝,另一个叫龙眼?和另一种和龙眼一模一样的“果子”为什么又叫桂圆?
一起来瞧瞧荔枝、龙眼、桂圆三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另外,再一起来了解一种介于荔枝和龙眼之间的“果实”——龙荔。
荔枝、龙眼同属一科不同种,除了果实很难区分两者
荔枝和龙眼两者皆为常绿乔木,而且所属科也相同,但荔枝和龙眼的种属不同,荔枝和龙眼同为无患子科,但分属为荔枝属和龙眼属,所以很难从树木、外观、花朵,甚至果实未成熟时,都很难看出两者的区别。
龙眼树的叶面比较粗糙和薄,而荔枝树的叶子比较厚实光滑,并且叶子前端会特别尖细。再看叶片的分布,荔枝叶片一般是奇数羽状复叶,椭圆披针形,边缘有刺,而龙眼是偶数羽状复叶,呈长圆披针形。
▲荔枝|初结果实的荔枝树,能看出它和龙眼的区别吗
▲龙眼|和上图的荔枝,看起来是不是一模一样
▲龙眼的叶子|龙眼叶子显得更粗糙
▲荔枝的叶子|荔枝叶会渐呈尖细状
另外,树干来看荔枝树的树干平滑,而龙眼树干却龟裂如老人皮肤; 而开出的花也会有细微差别——荔枝树为聚伞花序,花朵的颜色的黄绿色的,而龙眼树是圆锥花序但簇生,花瓣的颜色呈现出黄白色或近似黄白色。
可以说两者的差别甚微,可谁叫别人是亲近呢。
不过,当两者的果实成熟之后,通过果实外观还是能轻易分辨出两种水果的区别。
几乎所有龙眼的外形都是圆的,近乎于球形;而荔枝的外形则呈草莓形状,并不圆滑,个头也要比龙眼大很多。另外则是颜色,这也是最明显的不同之处,龙眼外壳颜色为棕褐色、灰褐色,而且果壳比较光滑;而荔枝外壳鲜红,外壳还有凹凸纹理,像鳞斑状的凸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则,龙眼果肉薄,易剥离,果肉微微泛黄;而荔枝果肉相对厚且难剥,果肉呈白色。
▲荔枝和龙眼更大的区别在于果实的外观
▲比起荔枝的红,龙眼的棕黄显得更稳重
最后,在味道上,两者也有些许的差别。如果仔细品味,龙眼口感清香甘甜,有药味;荔枝果肉口感甜,但有时会
显酸涩。
桂圆多指龙眼晒干的中药名称,荔枝也可以晒成干
如果把龙眼、桂圆和荔枝三个名字并列,多数人一下就能将荔枝区分出来。可要是说到龙眼和桂圆有什么区别时,可能多数人会傻傻的分不清了。
▲不知道龙的眼什么样?但和龙眼一样圆溜溜的
龙眼,因作为古代皇室贡品而得名,意指如龙的眼睛一般,可又因此犯了忌讳,因为吃“龙眼”就是吃“龙的眼睛”,龙在古代代表皇帝,皇帝的眼睛又岂能吃呢。因此,龙眼后来又才有了别的名字,也包括“桂圆”的名字在内。
其中一种得名的说法为,因其龙眼成熟于桂树飘香的时节,故被俗称为桂圆。另有一说法是,由于龙眼是广西(简称:桂)产的比较多,又圆圆的,所以北方人称之为桂圆,由此还延伸出了产自福建的龙眼为“福圆”的叫法。
故,“桂圆”在一定程度上是“龙眼”的别称。
除了叫桂圆、福圆等名字外,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齐民要术》有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所以,龙眼还有个名字叫“比目”。客家话中,龙眼还被称作“牛眼”。
另外,将龙眼干含壳保存,去壳去子核后可以保存更久,利于长年食用或药用,而对于风干的果实肉,人们多以“桂圆”相称之。故,“桂圆”也是“龙眼干”的专属称呼!
▲从龙眼变成桂圆,便是烘焙干内里的果肉
▲将新鲜龙眼采摘后,以古法开始 *** 的桂圆
兼得龙眼荔枝名字的“龙荔”,可是心怀鬼胎的毒水果
咋一听“龙荔”的名字会让人觉得,是不是兼得龙眼和荔枝两者美味的新品种?
它可是和荔枝、龙眼一样的古老品种。最早记载的龙荔的文献是范大成的《桂海虞衡志》(公元1162年):“龙荔,壳如荔枝,肉味如龙眼,木身似二果,故名。可蒸食,不可生啖,令人发痫,或见鬼物。三月开小白花,与荔枝同时。”宋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1174-1177)亦云:“静江(今桂林)一种曰龙荔,皮则荔枝,肉则龙眼,其叶与味悉兼二果之特色。皮青便熟,后则转黄。可蒸,食如熟栗,不可生啖,令人发痫,多食能生痰,与荔枝同时。”
古籍中明确记录了,龙荔能“令人发痫,或见鬼物”,所以,俗称为“疯人果”!
▲以后看到“龙荔”记得千万不能吃哦
▲龙荔和龙眼的确非常相似,但外观和内在都有区别
疯人果,别名龙荔,学名小韶子,有毒,以核仁毒性更大,和桂圆比较相似。
从外壳来看疯人果无果蒂及小“芽”,无纹路,果壳有明显的鳞状突起,很像荔枝;壳内则内壁发白或呈淡黄色、不平滑,无光泽;果肉粘手不易剥离,剥下的果肉无韧性,果肉不完全覆盖种子;果核椭圆形,有一明显的沟或槽,切开后,棕黄色的皮壳与籽不易分开;味道吃起来无桂圆的香味,仅有点苦涩的甜味。
“奇妙”中药材,“壶”里有乾坤2020-07-25 作者:田可新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杜银莲
世人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称其“悬壶济世”。所谓“壶”,就是盛药的葫芦。还有一句俗语,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细究起来,倒也不算是“故弄玄虚”。
据中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中药资源种类高达12807种,而中药形成的方剂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数千年间,中医药先贤们深入探索、实践和总结,使中医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传承至今,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大批的药学家依然在这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不断创新。这“壶”里的乾坤,可着实大着呢。
以身试药的“担当”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用来讲中药的起源与发展,再合适不过。你是不是想到了“神农尝百草”这个上古传说。《淮南子·修务训》中有言,“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有后人据此认为,这位牛首人身、骨骼清奇的首领,依靠口尝的 *** 来寻求、发现药物。想想这个过程,何等惊险与悲壮。好在神农氏是“医药之神”,有“主角光环”加持,多次以茶解毒、化险为夷。
而到了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的笔下,神农氏还开了“外挂”。《搜神记》之一卷之一篇:“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意思是说,神农用赤色鞭子鞭打各种草木,从而全部了解了它们有毒、无毒、寒、热、温、凉的性质,以及酸、咸、甘、苦、辛五味所主治的疾病(其中,酸主肝、咸主肾、甘主脾、苦主心、辛主肺)。而民间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称这条赤色鞭子乃天帝所赐,神鞭在手,便可识别草药有毒无毒。有毒之草,鞭之则色变,无毒之草鞭之则无变化。神农氏也正是持此赭鞭,走一路鞭一路,试尽天下百草,甄选出能治病救人的草药。据传,在湖北西部,至今仍可以找到神农鞭药的地方,叫作神农原;神农氏跋山涉水、架木为梯之处,便是“华中屋脊”——神农架。
细想来,不论是“尝”还是“鞭”,神农氏试药,其实就是先民集体行为的投射。经过无数人的无数次试验,他们搞清了哪些植物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有药用价值,可用来医治疾病。例如,那些吃了会导致人腹泻的植物,就可以用来医治腹胀便秘。有观点认为,我们的祖先更先认识的药物正是消化道药物。而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世代相传、口尝身试、反复实践,并加以理论升华催生出中药学,从逻辑上推论,应该是先有药后有医。中药学得以以书籍的形式记载下来。比如《神农本草经》,那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之一次系统总结。后世,又有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唐代集体编纂《新修本草》。此外还有《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元代《饮膳正要》一书,还对药膳食疗作了系统的总结。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历时数十年编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分为十六纲,六十二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这位“药圣”也效法神农氏,躬身试药。他将尝试曼陀罗花酒的情景写进《本草纲目》,“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他还介绍了此花的麻醉功效,“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医家还从患者那里觅得良药。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找华佗治病。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半年后,华佗恰巧又碰见那人。发现这位病人,不但无性命之忧,反倒愈发红光满面。仔细一问,人家没吃啥保命“仙丹”,只因灾荒食了一个月有余的“野草”。华佗细细寻去,发现竟是青蒿,便也用此法给黄疸病人施治,怎料效果不佳。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华佗又去“求教”早前那位病人,又得知其吃的是“三月青蒿”。到第二年开春,他再以三月间采集的青蒿展开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到这还不算完。华佗又深入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青蒿茎叶才有功效,便将可入药的命名为“茵陈”,还作了一首科普民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不主张滥杀动物入药
入药的草本植物,也分“三六九等”。令人称奇的是,有的中药明明源自同一种植物,功效却大大不同,甚至相反。比如夜交藤、何首乌,前者功效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后者功效能补肝肾、泻肝风、清热解毒;瓜蒌皮与天花粉,前者清热化痰、润肠通便,后者生津止渴、消肿排脓;而麻黄、麻黄根,前者能发汗解表,后者却是固表、敛汗。
动物当然也可入药。单按入药的部位来划分,有全身可入药的,如海马、地龙、白花蛇等;还有分泌物、衍生物入药的,包括麝香、蜂王浆、蟾酥等;甚至排泄物都可入药,比如五灵脂、望月砂、蚕沙等。据统计,我国已知可作药用的动物已达1500余种,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高等的脊椎动物都有。
单说虫子入药,在我国就有5000年的历史了。辞书之祖《尔雅》就记录了80多种虫类药。武侠小说中,也常拿“毒虫做药”说事儿,它们往往是大侠们强身健体、倍增功力的“法宝”。比如,在《笑傲江湖》中,五毒教就创制了“五宝花蜜酒”,所谓“五宝”,就是青蛇、蜈蚣、蜘蛛、蝎子及小蟾蜍,酒色极清,纯白如泉,用以解毒。而药学典籍中也的确提到,蝉壳、蝎子能解毒;僵蚕、虫草可以滋补;小蚂蚁能够治疗风湿。看来,虫子的功效往往相当独特,但不少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起来当然要慎之又慎。
古代的医家也并不主张滥杀动物入药。“药王”孙思邈曾说:“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千金方》中有云:“药有善代之品,而无善用药之医。善用药者姜有桂枝之用也。”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明确野生资源枯竭的品种会从药典退出,因此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找到入药野生动物的替代品,相关研究已经有很大进展,例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都已研制成功。
中药极其重视“配伍”。这也是临床用药的基础。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要注意“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关系。像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相须;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相使;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相畏;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
而且,药方哪是随便能开的?就说《红楼梦》里那治疗宝钗姑娘热毒、喘嗽之症的冷香丸,只做起来就不是一般的严苛。“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水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水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且不论其是否真的有散寒化痰、平喘止哮之功,这还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偏方杂药,单就用量、贮藏 *** 等记录就如此繁复。可见,无论保健还是疗病,吃中药千万要谨遵医嘱,切勿盲目服用。
中药的奇闻趣事
中药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药名讲起,就可谓美不胜收。如诗词一般,中药名有“婉约”的,有“豪放”的,被文人用来传情达意,流传下各种奇闻趣事。
“在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吉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老,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朝,封大将军之职。”仔细找找,这里面可“藏”着24味中药呢。想来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是读了这个充满“药香”的浪漫爱情故事,才开始创作构思,最终完成了巨著《牡丹亭》。
就说这首中药诗里提到的“当归”吧。人们都觉得,当归一味药承载的正是思念之情。其实,还有这样一则逸闻,三国时期,名将姜维降蜀后,他的母亲尚在魏国,于是给儿子寄去当归,而姜维答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寄回来了远志,表达自己要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远大志向。故事里的当归、远志都是中药,当归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远志则有安神益智的功效。
如果中药名的霸气程度有排名的话,王不留行一定会荣登榜首。虽然这个名字充满了王霸之气,但它确实是一味中药,其主要功效在于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在描述它的药性时,李时珍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所以叫“王不留行”。关于这味药,《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世说新语·俭啬》讲述了魏晋时代多个吝啬鬼的故事,其中一个吝啬鬼是高官卫展。江州刺史卫展在浔阳时,对于投奔自己的知交好友,一概不理,只是送一斤王不留行。这些人得到了礼物,也就明白了卫展赶人的暗示,识相地离开了。就这样,卫展利用王不留行这味药,达到了守财的目的。更有趣的是,书中还记载了来自卫展外甥李弘范的吐槽:“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意思是“我舅父太刻薄了,竟然役使草木来逐客”,一句话里满满都是嫌弃。
眼下,“CP文化”大行其道,单论药名,其实也可以从中药中找出许多CP。只从文义看的话,当归与将离简直是天作之合。“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晋代崔豹《古今注》对这个习俗作出过解释,芍药别名将离,文无则是当归的别称。如果必须分别而不忍直说,就赠予芍药暗示对方,如果思念对方就以当归之名相邀。不论是当归还是将离,都是东方人含蓄的情感表达。再比如猫爪草和狗尾花这对中药名,看起来十分“登对”。猫爪草味甘、辛,性温,用于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狗尾花可以消炎解毒。此外,迎春花和忍冬藤也十分匹配。迎春花是以花或叶入药,而忍冬藤别名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同它的花蕾金银花一样,具有清热、解毒、通络的功效。
中药与文学的梦幻联动,更是有很多。《楚辞》以香草美人喻君子,各种花草植物信手拈来,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一句,诗人构筑出一个生机盎然的花草世界。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将酒与萱草并列:“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杜牧以豆蔻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晏殊《木兰花·杏梁归燕双回首》“杏梁归燕双回首,黄蜀葵花开应候。”中的蜀葵别名一丈红,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论起药名词,济南二安之一的辛弃疾也有佳作,请看他的《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中的“木香”“雨余凉(禹余粮)”“石膏”“防风”“常山”“知(栀)子”“海早(藻)”“甘松”都是药名,天衣无缝地嵌入到词里。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邀请医生友人马荀仲而作,虽然是游戏笔墨,但是词人爱国之心不灭,词中凄凉和愤懑之情也就不减。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辛弃疾报国无门,引药入词,恐怕也无法治愈心中的悲愤。
保胃健康|它被誉为坚果之中的明星,具有补肾健脑的功效核桃又称胡桃、羌桃,与扁桃仁、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核桃的故乡在中东的伊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中国。现今中国是世界核桃生产之一大国。在国外,核桃被称为“大力士食品”“益智果”;在国内则享有“万岁子”“长寿果”“养生之宝”等美誉。
那么,核桃真的可以补肾健脑吗?
核桃仁性温,味甘,入肺、肾、大肠经,可补肾、温肺、润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唐朝养生家孟诜在《补养方》中认为核桃有“食之令人能食、通润血脉、骨肉细腻”的作用。《开宝本草》记述,核桃仁“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水,去五痔”。而李时珍对核桃功效的认识则是:“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
概括地说,核桃有三个最重要的功效:补肾、温肺、润肠。
核桃历来有“长寿果”的美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肾气是生气之源,是生命力活动的原动力,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人体生殖机能、防御外邪入侵等作用。核桃归肾经,具有补肾益肾的作用,对于肾虚腰痛、腰膝无力、小便频数、遗精阳痿等症有不错的治疗和补益作用。
此外,很多人认为核桃具有补脑健脑的作用,主要是觉得核桃从外形上看符合中医“以形补形”的理念。其实,核桃健脑的作用还与补肾的功效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补肾,必定有助于健脑。因此经常从事脑力劳动者或是学生群体,食用核桃,是可以通过补肾而达到健脑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核桃中的卵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保健作用,当上班、加班感到疲劳时,可以适当嚼些核桃仁缓解疲劳和压力。核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脑细胞活力,能够增强人体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很适合脑力工作者和孩子生长发育所需。
核桃,也归肺经。有很好的温肺的功效,对于治疗肺气虚弱或肺肾两虚所致的虚寒、喘咳、气短等有不错的效果。
肺为“娇脏”,肺主管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是人体最外部抵御外邪的防护网,夏秋交际,天气仍然炎热,长期吹空调首先伤的就是皮毛和肺气,容易出现鼻塞、皮肤瘙痒、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怕冷等不适。食用核桃,有助于祛除肺中之寒气,起到抵御寒邪的作用。
吃核桃的时候,嚼之回甘,甚至越嚼越香,主要是与核桃中丰富的油脂有关。100克核桃中,含有将近60克的脂肪,当中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的甘油酯,这些不仅对于人体的血管有好处,还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治疗肠燥便秘有不错的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着青核桃皮具有止痛作用。另外,有研究者对核桃叶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核桃叶茶具有高维生素C、高黄酮、高水浸出物、低多酚的特点,是一种不错的高维生素C保健茶。
核桃仁表面有一层褐色薄皮,有点苦,很多人会把它剥掉,其实这层表面薄皮含有鞣酸,苦杏仁酸,和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
另外,核桃磕开以后核桃仁之间那片膜,中医叫做分心木,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入脾、肾经,具有很强的补肾健脾、固涩收敛的作用,适合脾肾虚泄泻、夜尿频多、妇女带下、男性滑精者。吃核桃时,分心木很容易被忽视而扔掉,大家可以把它收集起来,煮粥煲汤的时候,放入几片,但是要注意,味道有点苦,不能放太多。
材料:
党参30克,桂圆15克,核桃仁30克,瘦肉500克,生姜3片。(2~3人份)
做法:
将瘦肉清洗干净后焯水,姜切片,党参、桂圆、核桃仁浸泡备用;以上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加盖炖1个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盐,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
脾养心,补肺益肾。
适合人群:
长期用脑思虑过度,出现面色萎黄、疲倦乏力、畏寒肢冷、气短气喘、多梦等心脾两虚、肺肾不足者。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梁氏流派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