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是四川给世界的一个礼物,麻婆豆腐配大米饭,在人们心中是一种绝配。
麻婆豆腐起源地是四川,但你会经常发现,今天总在各种场合对麻婆豆腐念念不忘的,却是日本。
《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中国的麻婆豆腐,配上日本的大米,多少碗都能吃得下去!”这是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中国推销日本大米时说过的话。
一百年来,麻婆豆腐出川渡海,走遍天下,粉丝无数。吃稻米的人,没有不爱麻婆豆腐的。麻婆豆腐到底妙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下饭神器?它又是谁发明的呢?
No.1
“征服”日本的麻婆豆腐
安倍当年说的话,不全是硬凑中国元素迎奉中国人,麻婆豆腐在日本本身已经很有影响力,是日本人气更高,最普及的中华料理,总是出现在各种本地人更爱的中华料理榜单上。
《恋爱回旋》剧照,新垣结衣被麻婆豆腐辣哭
《孤独的美食家》剧照,“我的舌头明明被辣到悲鸣,但是大脑却没法停下勺子”
豆腐传入日本的时间很早,民间很多人认为是奈良时代中期,被鉴真大师带入日本的(公元757年)。但其实豆腐在日本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四百年后,1183年正月初二,出现在奈良春日若宫主祭官中臣祐重的日记中的,当时叫做“唐符”。
日本早期菜谱也记录了很多关于豆腐的菜,但是直到1958年,四川人陈建民在东京开设了之一家川菜馆:四川饭店,麻婆豆腐才算正式带进了日本。
陈建民(左)与其子陈建一。陈建一后来在电视竞赛节目“料理铁人”中多次获胜,大大推广了川菜,以及麻婆豆腐
在韩国,同样有很多麻婆豆腐的粉丝
这道食材相通、取材便宜、 *** 简单、味道鲜美的平民菜,自然在各地遍地生根。当然,融入当地饮食风格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减麻减辣,或者加入一点甜味,都是常见的做法。
魔改也是避免不了的,日本当地全家便利店推出过麻婆豆腐面包
No.2
麻婆豆腐从哪里来?
麻婆豆腐得名不是因为放花椒,而是因为创始人。功劳和荣誉归于一百多年前的四川老太太,陈麻婆。
据川菜大师刘建成等著的《家庭川菜》一书记录:
100多年前,在成都北郊有一家没有招牌的小饭铺,老板叫陈富春,主厨的是他的妻子陈刘氏。因为陈刘氏脸上有点麻子,就被人叫作陈麻婆。
历史资料照片:清末成都街市
这家店主要经营小菜饭,但是也接一些代客加工的业务。当时有一批挑油担子的工人经常经过,他们爱在陈家小店吃饭,偶尔也会买点豆腐牛肉,从油篓里舀点菜油,请老板娘帮忙加工。
老板娘手艺高超,加上原料又好,所以烧出来的豆腐又麻又辣又烫,豆腐细嫩、牛肉酥香,十分可口。工人们一吃上瘾,就经常请老板娘加工这道菜,还帮忙把陈家小店的豆腐传出了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
韩国电视节目《街头美食斗士》剧照,韩国美食家白钟元在成都品尝麻婆豆腐
为了区别于其他店家的豆腐,陈家所做的就被叫做麻婆豆腐。清末,陈麻婆豆腐就已经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20世纪20年代已经闻名遐迩。
类似的美食初创故事在西南地区非常常见,大多是底层人民就地取材,或是将身边各种偶然的食材组合交给妙手点化。产品力才是硬实力,好产品撑起了一家店,在不需要主动推广的情况下,一道菜直接就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了。
No.3
麻婆豆腐为什么是下饭神器?
“麻、辣、烫、酥、嫩、整”,是中国厨师对麻婆豆腐的一般要求。
其中酥是指一开始下锅煸炒的牛肉或猪肉末要有酥香
另外,鲜、色、香、滑,也都是麻婆豆腐的特点。
料头的爆香和煸炒肉末香、豆瓣香、青蒜末香和最后的葱香混合,得到了这道菜复合的香气
川菜灵魂豆瓣酱,和豆豉一起赋予了菜鲜味;辣豆瓣和红油给出了明亮诱人的红色;而必不可少的勾芡,和豆腐的嫩一道,赋予了这道菜“滑”的口感,用来和米饭拌着吃,实在让人无法拒绝,确实是多少碗都吃得下。
麻婆豆腐更好使用嫩豆腐,汆烫以去掉豆腥味
“麻婆豆腐”一般需要二次勾芡,甚至是三次勾芡,渐次变浓,目的是芡汁附着均匀不落。紧汁抱芡,无多余水分是这道菜的要求
而辣椒的辣,花椒的麻,和烫,其实都是痛觉,它们不是在 *** 人的味蕾,而是 *** 脑垂体狂热分泌内啡肽,人由此获得了持续不断的欣 *** ,这就是好吃到“爆炸”,好吃到停不下来的原因。
烫嘴是很多中国菜的共同要求,作用却各不一样
有的做法,麻婆豆腐还要最后撒上刀口辣椒,得到最硬核劲道的辣
动画片《中华小当家》中的麻婆豆腐比赛,比的是“六味一体”:麻、辣、香、色、烫、酥
No.4
我们为什么爱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给足了味觉 *** ,麻,辣,烫,香,鲜,还滑润利口。但只有就着米饭,麻婆豆腐才能吃得最香,最满足。
它简直是我们稻作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碳水配蛋白质,多么科学合理的组合。
麻婆豆腐做起来不难,它是一个烧菜,就是旺火转小火烧透入味,直至汤汁浓稠的做法。看起来要求高,但其实难度不算高。
它的食材组合非常廉价、易得,买对豆腐、买对豆瓣酱、买对辣椒花椒,就很容易在家复制。
《街头美食斗士》剧照。真是便宜美好的一顿饭
回到它最原始的特点,麻和辣。麻辣没什么不好,它过去未来都会一直吸引我们,都会继续帮助改善我们的餐桌口味。
麻和辣就该引以为傲。不要再人云亦云说什么麻辣把人的味蕾搞坏了,不要再动不动责怪走江湖的厨师搞坏了川菜。
麻和辣都是痛觉,不是味觉,都没朝你的舌头使劲呢。
花椒是本土的,辣椒却是外来的。是我们选择了麻辣,不是麻辣选择了我们。
美食面前有什么可装的呢?好不好吃,自己知道。
麻婆豆腐:始于清朝的川味,原来陈麻婆的故事是这样的麻婆豆腐,是四川省传统名菜之一,属于川菜,主要原料为豆瓣、豆腐、牛肉末(也可以是猪肉末)、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面,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其口味独特,口感顺滑。
历史起源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麻婆豆腐的 *** ,其主要原料有豆腐、肉末、辣椒和花椒等。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吃起来有麻、辣、烫、嫩、酥、香、鲜等口感。
食材准备
主料
卤水豆腐 一块、牛肉沫(或猪肉馅)适量
辅料
辣椒面 10克、花椒 10克、蒜 10克、香葱 适量、郫县豆瓣酱 适量、食用油 适量、酱油 少许、水淀粉 30克、鸡精 1克、香油 几滴
*** 过程
1.将豆腐切成小块、蒜切末、香葱切碎、郫县豆瓣酱剁碎备用;
2.把花椒放到锅中小火煸炒至熟;
3.将熟花椒放到捣蒜器中捣成碎面备用;
4.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水开后放入豆腐焯一分钟然后捞出备用;
5.锅中加适量底油,然后放入牛肉沫(或猪肉馅),煸炒成熟;
6.放入豆瓣酱和辣椒面煸炒出红油,然后再放入蒜末煸炒出香味;
7.加适量热水煮开;
8.把豆腐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然后加少许酱油;
9.把花椒面放入锅中;
10.将水淀粉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然后再放一次水淀粉,最后加少许鸡精、香油,翻拌匀均即可出锅。出锅后也可再撒少许花椒面。
小贴士
1.传统的麻婆豆腐是用牛肉馅炒的,但个人觉得猪肉馅一样美味。
2.花椒一定要炒熟后再捣碎才好吃。
麻婆豆腐和背后的故事? 我是子飞,一个爱吃爱分享的美食爱好者。
? 要吃就吃地道的,要吃就吃健康的。
? 期待您的关注、收藏。
来源:陈麻婆豆腐(人们习惯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老板娘脸上有少许麻点,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桥边常有贩夫走卒在此歇脚、打尖,故而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穷苦劳动者。一天,一位来万福桥歇脚的“油脚子”(贩油的脚夫)买来两块豆腐和一点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便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其烹制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的豆腐由此扬名。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就已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
下面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
第1步
原料准备:豆腐250克,猪肉50克,朝天椒15克,葱适量。
第2步
调料准备:盐、鸡精、豆瓣酱、老抽、辣椒粉、花椒粉、辣椒油各适量。
第3步
食材处理:1、豆腐洗净,切四方块;
2、猪肉洗净,切末备用;
3、葱洗净,切末备用;
4、朝天椒洗净,切末备用。
第4步
做法演示:1、锅烧热,注油,煸香肉末、朝天椒末;
2、倒入料酒、下豆腐,注入适量水;
3、加豆瓣酱、老抽、盐、辣椒粉拌炒2分钟;
4、出锅前倒入花椒粉、鸡精、葱末和辣椒油炒匀即可。
小常识:麻婆豆腐是川菜麻辣味典型名菜,虽简单易做,但要达到“麻、辣、烫、酥、嫩”,色、香、味俱全的标准,在 *** 过程中也还有些小讲究:
1、豆腐的前期处理很重要。豆腐块须用沸盐水浸泡,水温应保持在70℃左右,才能保证豆腐质嫩并有效去除其石膏味、豆腥味,并且在烧制的过程中有棱有角,不易碎。
2、碎肉一定要煸炒至酥香,一粒粒,入口香酥。豆腐入锅后应少搅动,保持块形完整。
《麻婆豆腐》的典故清朝同治年间,成都北郊护城河上,万福桥头有一家经营小吃的无名小店,因饭热菜香,经济实惠,引来不少客人,店主陈氏因脸上长有几颗麻子 人送绰号陈麻婆,它烹制的豆腐又麻又辣又香,独具风味,生意越做越红火,远近闻名。顾客为了区别于其他的烧豆腐,称其麻婆豆腐,后来为了招吸引更多的顾客,该店干脆改为陈麻婆豆腐店,现在此菜已成为川菜中驰名世界的菜品之一。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年(1862年)成都“陈兴盛饭铺”。
店主叫陈春富,病亡,饭店就由他老婆经营,巧的是她脸上有麻子,人称"陈麻婆"。
陈麻婆呢,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技巧,烹制的豆腐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欢,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后来吧,就喊成了“麻婆豆腐”
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一道豫菜,它的创设与慈禧有关。
相传,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慈禧携光绪帝逃跑,一直逃到西安,后来达成协议,赔款惩凶,联军撤离,慈禧太后便决定返回北京。
路经河南时,因慈禧仍然要排场,穷奢极欲,百姓极为反感,有个厨师,十分生气,就发明了一道“炸丸子”,“老佛爷”对这道菜十分满意,就说,这道菜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当地官员解释,说这菜叫“大四喜”或“四喜丸子”,代表四季平安,圆圆满满的意思。
其实,厨师原本不是这个意思。
厨师在发明四季丸子时本意是:“炸慈禧!”、“慈禧完”,是诅咒慈禧太后的,当被问起时才圆谎为“四喜丸子”。
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麻婆豆腐是四川名菜,历史悠久。许多人以为麻婆豆腐就是麻辣豆腐,错!麻辣豆腐的主料可以用盐卤豆腐、内脂豆腐等,辅料也可以五花八门,只要口味是麻辣口味即可,可以勾芡也可以不勾芡。麻婆豆腐就不一样了,菜品对主料、辅料、口味、色泽、 *** 工艺都方面都必须达到一定要求才算正宗。
关于麻婆豆腐,相传最广的故事是这样的:清朝末期,成都万福桥码头旁边有一家小馆子,老板娘脸上有麻子,人们都叫她陈麻婆。一天,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伙客人,要求老板做点又下饭、又热乎、又便宜的菜,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了,只剩下几盘豆腐,一点牛肉末,便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细,加上豆豉,放油锅里炒香,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再配上其他调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锅以后再来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洒在豆腐上。这一伙人个个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几碗饭,吃得肚儿溜圆,口中大呼畅快。后来那些苦哈哈的民众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招牌菜。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早期的麻婆豆腐用料是菜油和黄牛肉。烹饪手法是先在锅中将一大勺菜油煎熟,然后放一大把辣椒末,接着下牛肉,煮到干酥烂时再下豆豉,之后放入豆腐,稍微加水并铲几下调匀,最后盖上锅盖用小火将汤汁收干,起锅前再洒上花椒末。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麻婆豆腐的佐料和制做程序都有变化,口味强调麻、辣、烫、咸。油必用花生油,肉则不拘牛猪。肉炒熟后,加入豆瓣酱、豆豉、红椒粉、酱油、盐、糖,爆香后再加入豆腐片、高汤,滚煮后加入葱、姜、蒜,以水调太白粉勾芡,起锅前加花椒粉和麻油。
下面介绍一种麻婆豆腐的做法:
石膏豆腐(或盐卤豆腐)300克、肉馅100克、辣椒面10克、花椒5克、花椒面2克、蒜10克、香葱5克、豆瓣酱55、花生油150克、生抽85克、老抽15克、盐少许、高汤300克、香油少许、料酒10克、水淀粉适量。
制做 *** :
1、将豆腐切成小方块,出水备用;
2、锅置火上,放入花椒、辣椒面炒香,再放入肉馅、料酒炒熟,放入调味料炒入味;
3、放入豆腐、高汤等烧开,小火入味,水淀粉勾芡,淋上香油,撒上花椒面、香葱末即可。
深巷食记
大家好
今日份菜:四川麻婆豆腐
川菜十大名菜。川菜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自古就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传统名菜,如闻名遐迩的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宫保鸡丁等等四川传统名菜,这些经典传统名菜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深巷食记
历史起源:四川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
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
《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
当初,刘氏做豆腐时,可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她的初心,只是用仅有的一点平庸食材为客人做一盘最最家常的美味而已,可能甚至还有一点私心,想让客人为这菜多叫几碗米饭。
麻婆豆腐的故事,恰恰因此而鲜活动人。
自古名厨多为男子,独当一面的女厨师实不多见。请记住麻婆豆腐背后朴实的刘氏,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厨师。
典故传说
关于麻婆豆腐,相传最广的故事是这样的。
清朝末期,成都万福桥码头旁边有一家小馆子,老板娘脸上有麻子,人们都叫她陈麻婆。
同治元年(1862年),陈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码头工人、脚夫,店里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都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伙,要求老板做点又下饭,又热乎又便宜的菜。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只剩下几盘豆腐,一点牛肉末,现去买菜肯定不行,已经太晚了。
陈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细,加上豆豉,放油锅里炒香。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再配上其他调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锅以后再来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洒在豆腐上。
一盆色鲜味美,麻、辣、烫、香、嫩、鲜的豆腐就上桌了。
这一伙人个个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几碗饭,吃得肚儿溜圆,口中大呼畅快。
后来那些苦哈哈的民众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招牌菜。
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那么这样一份麻婆豆腐怎么做呢?
准备食材:
原料:豆腐、五花肉、葱、姜、蒜、红尖椒、绿尖椒、豆瓣酱、料酒、红烧汁、海天酱油、白糖、辣椒粉、生粉、鸡精、盐、油、花椒。
配料:
味精少许,大蒜4瓣,生抽少许,小葱1颗,盐,淀粉
麻婆豆腐的家常做法:
1.小葱切成葱花,大蒜切成蒜末。
2.豆腐洗干净,然后切成小方块,然后放入锅中焯烫一下,捞出。
3.锅中倒入花生油,烧热之后,放入牛肉末小火煸炒至出油,加花椒粒、葱花和蒜
末炒香。
4.加入郫县豆瓣酱2勺,炒匀后,再放入辣椒面,翻炒均匀。
5.加入适量清水,放少许生抽和盐,大火烧开。
6.放入豆腐块,盖上锅盖,中火煮3分钟左右
7收汁,水淀粉倒入锅中勾芡,汤汁浓稠,加入味精调味,出锅即可。
8.接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哦,因为是麻婆豆腐,所以要冲出个麻味,在做好的豆腐上均匀地撒上花椒面,最后再撒上葱花,这样,一盘完美的麻婆豆腐就做好了
9.最后再撒上葱花,这样,一盘完美的麻婆豆腐就做好了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麻婆豆腐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把豆腐往锅里一扔,加水各种麻辣粉就可以的。麻婆豆腐要焯水,还要用水淀粉勾芡,除了加豆瓣酱,还要加豆豉,麻婆豆腐里加入牛肉和牛肉汤,让豆腐吸收牛肉的香味。
小诀窍:
豆腐焯水的目的是去除豆腥味,也可以去除豆腐中多余的水分,让豆腐口感更好。
做麻婆豆腐,更好选择老豆腐,不要用内酯豆腐。(内酯豆腐太嫩,不易焯水容易散掉)
麻婆豆腐的由来麻婆豆腐的美食典故,麻婆豆腐谁发明的
这道传统川菜起源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郊外的万福桥边,有一家名叫“陈兴盛饭铺”的小店,小店由老板娘陈氏经营。 时间一长,陈氏掌握了一套独特的烹饪 *** ,做出来的豆腐色香味俱全,来店里买豆腐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人们把陈氏做的豆腐称为:“陈麻婆豆腐”,店铺也改名为“陈麻婆豆腐店”。后期人们为了叫起来方便省掉了“陈”字,直接喊麻婆豆腐。
知名川菜—麻婆豆腐的故事清朝同治元年,在成都的万福桥边,有一家名叫“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德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的桥,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故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早期的麻婆豆腐用料是菜油和黄牛肉,烹饪手法是先在锅中将一大勺菜油煎熟,然后放一大把辣椒末,接着下牛肉煮到干酥烂时再下豆鼓,之后放入豆腐,稍微加水并铲几下,调匀盖上锅盖,用小火将汤汁收干,起锅前再洒上花椒末即可。
20世纪60年代, *** 麻婆豆腐时,油必用花生油,肉则不限于牛肉猪肉。肉炒熟后,加入豆瓣酱、豆鼓、红椒粉、酱油、盐、糖,爆香后再加入豆腐片、高汤,滚煮后加入葱、姜、蒜,以水调太白粉勾芡,起锅前加花椒粉和麻油,佐料与程序些变化,口味强调麻、辣、烫、咸。
麻婆豆腐,一道名扬四海的家常菜
当热腾腾的麻婆豆腐端上来
入眼便是红白绿三色相间
白的是豆腐
红的是辣椒
绿的是蒜苗
一口嫩豆腐吞下
麻辣鲜香之气在口齿间绽放开来
*** 的口感迅速传遍全身
在成都青羊区青华路,一座古朴典雅的中式大楼静静地伫立在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南来北往的人纷至沓来,只为亲自品尝到一口地道的川香。
陈麻婆豆腐(人们已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最初是在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后因饭店老板娘面上微麻,熟客们便称她为“陈麻婆”。
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他们经常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
时日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她烹饪的豆腐色味具全,深得当地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
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还有《锦城竹枝词》赞叹道: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
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如今,豆腐菜肴 *** 技艺 (陈麻婆豆腐 *** 技艺)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麻婆豆腐,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发展,以“麻辣酥香,鲜嫩整烫”的特点俘获无数海内外食客的胃,成为中华美食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之一。
陈麻婆豆腐烧制过程中秉承八字箴言:麻、辣、酥、香、鲜、嫩、整、烫。
▲ 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花椒更好用汉源花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
▲辣:选用优质大红袍油椒 *** 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
▲酥:指炒好的肉臊子,色泽金黄,红酥不板,一颗颗,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
▲香:刚上桌的麻婆豆腐,各种香味扑鼻。豆瓣和豆豉的酱香,辣椒的辣香,牛肉的肉香,青蒜的蒜香,花椒的麻香,混在一起,令人食欲大增。
▲鲜:麻婆豆腐的原料,俱皆新鲜,鲜嫩翠绿,红白相宜,色味俱鲜,无可挑剔。
▲嫩:豆腐下锅,煎氽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多用小勺舀食。
▲整:指豆腐在 *** 过程中不能随意翻炒,要保持豆腐的完整性。
▲烫:豆腐的特质保持了整道菜出锅后的温度,不容易冷却。每下一次筷子,吃到的都是刚出炉的味道。
八个字道尽了麻婆豆腐的活色生香。待端上桌,雪白的豆腐鲜嫩欲滴,被一圈透亮鲜红的红油包裹着,红白相间,色味俱鲜。
抗战时期,由于四川是大后方,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人来到了成都,品尝并认可了麻婆豆腐。战后,人们将麻婆豆腐带到了中国各地,这是陈麻婆川菜馆之一次大规模的走出成都走出四川,并得到了全国各地人们的认可。
解放后,陈麻婆豆腐传播到了港、台地区,后被传至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如今,为了让人们品尝到传统的麻婆豆腐,陈麻婆川菜馆店又将自己 *** 的麻婆豆腐调料推向了市场,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
基于陈麻婆豆腐 *** 技艺历代传承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距今一百四十余年仍长盛不衰,并扬名海内外,深得中外美食者好评。
一盘麻婆豆腐,将豆腐的温柔与花椒的火热巧妙结合,让麻、辣、酥、香、鲜、嫩、整、烫八种美妙在味蕾中尽情绽放。
150多年前,它是麻婆陈氏用独创技法为苦力人烹制的平价下饭菜;150多年后,它名扬四海依然是成都人舌尖上最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