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鱼多少钱一斤2020,黄鱼多少钱一斤2018

卿烟寒 23 5
小时调查|一网卖出近千万?东海野生大黄鱼王者归来了?你也想捕鱼去?别别别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本文部分图片由舟山日报陈永建 拍摄

每斤2000元的野生大黄鱼,你想吃吗?

这几天,有关野生大黄鱼的新闻刷屏朋友圈:宁波象山石浦的渔船在长江口以东的165海区一网捕获近5000斤野生大黄鱼,最终卖了957万元。

船老大林海东说,他出海捕鱼29年,这一网下去,等于10年的营收。这样的暴富故事,真是羡煞众人。“我要去捕鱼去。”网友们这种半开玩笑的留言也反映了这种心态。

嵊泗海礁海域聚集了很多钓鱼艇

而在舟山海域,前几天多家自媒体直播了一场大黄鱼追寻之旅,视频背景里,密密麻麻都是海钓艇,数量超百艘。

野生大黄鱼真的已经“王者归来”了吗?眼下正是大黄鱼的集中越冬期,在利益驱使下,一窝蜂进行围捕和垂钓,是否会再次让大黄鱼遭受灭顶之灾?小时新闻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野生大黄鱼是我国东海的四大经济鱼类之首,它是大自然馈赠于沿海人民的珍贵礼物。其形如蒜瓣的鲜甜肉质,可谓鱼中之极品。

建国后,由于大肆捕捞,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逐渐枯竭。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至此,东海野生大黄鱼几乎灭绝。

近几十年,通过制度性的休渔禁渔政策和增值放流措施,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据小时新闻记者观察,近两年,除了浙江沿海渔民零星捕捞大黄鱼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而大批量捕捞野生大黄鱼的爆炸性消息也接连出现。

在东海165海区,象山石浦渔民一次性捕获大黄近5000斤,是近30年来破记录的一次。同样在165海区,2020年11月,象山桐照村渔民也捕捞到近千斤大黄鱼。

现在的东海野生大黄鱼有价无市,动则上千元一斤,个头越大,价格越贵。而谁能想到,在上个世纪50年代,野生大黄鱼曾跌至每斤五六分钱,很多幼鱼堆在滩头腐烂,作为肥料。

小时新闻记者曾报道过由浙江海洋大学牵头承担的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鱼苗放流和野化,重建大黄鱼的栖息地,试图用三年时间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到1000吨,最终实现野生大黄鱼万吨重建计划。

2021年10月下旬,该项目团队研究人员在舟山渔场采集到171尾野生大黄鱼。这也是科研人员20多年来在岛礁水域资源调查中捕获大黄鱼最多的一次。

上面提到岛礁水域,渔业资源相对丰富,大黄鱼也多。舟山嵊泗县有个无人岛叫海礁岛。1月15日,一些自媒体在海礁岛海域直播大黄鱼追寻之旅,其实质就是一场海钓直播。当天,有多名海钓客钓到了亮晶晶很漂亮的大黄鱼。外围的消息传出来,有人钓到了上百斤。“多的时候一天能赚5万元。”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小时新闻记者。

更多外围的信息爆料出来:“前几天,嵊泗海域有船一网拖了四五百斤。”“石浦船,4个钟头拖了300多斤。”“专业海钓船在舟山外渔场也钓了300多斤。”“我昨天夜里收货也收了四五百斤”……

一位沈家门水产品经营大户则坦言:“这几天,渔民都去捕捞大黄鱼去了,昨天3只船捕了200多斤……”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发现,在眼下大黄鱼越冬季,大量渔船老大和海钓客们都嗅到了商机,纷纷赶往野生大黄鱼越冬海域“捞金”。

“海钓的大黄鱼肯定比拖网船捕捞的品相更好看,价格卖得也更高。”从事海钓13年的舟山王女士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她的海钓基地设在舟山外海渔场一个叫浪岗的无人岛上。这几天天气好,浪岗岛周边海域有上百艘渔船和海钓艇。

“一天钓上百斤我没见过,不过爆箱(行话,意为一只冰箱装不下)的事我经常听到。”王女士说,用来装鱼的冰箱一般在120升或150升左右,装个几十斤是可以的。

王女士还透露说,这些海钓客有些是自己开船来,有些是租用她的钓鱼艇。“一人用一两根钓鱼竿,钓不同的鱼,使用的鱼饵也不一样。”

岛礁周边海域,为何容易钓到大黄鱼?其实这与大黄鱼的习性有关,也与人类的喂食有关。

已经退休的陈员祥曾是原宁波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他出生在舟山岱山,自称是“枕着岱衢族大黄鱼叫声”长大的,他捕过鱼,经营过渔业公司,从事过渔业管理,可谓宁波舟山最权威的行业人士。

陈员祥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作为石首科鱼类的大黄鱼不会跑到深海去,它们通常生活在近海沿岸底层水域,随着气温降低,眼下是大黄鱼由北往南洄游越冬季,所以岛礁周边海域的环境很适合他们,再加上现在一些海钓客会投喂食物,因此才有了围捕和围钓的场面。

2020年11月底,奉化渔民一网捕捞到上千斤大黄鱼。浙海大科研人员提取样品进行基因测序。

对于近年来捕捞的大黄鱼到底野不野,是不是真正野生的,浙江海洋大学科研专家曾对此做过基因测序,但测序的结果仅仅表明这一测序对象来源于那个族群,即是岱衢族还是闽粤东族。

鉴别大黄鱼野不野,你可以网上搜一搜或者请教老渔民或行业人士,一般是从外形上区别,比如体型、鳞片、鱼鳍等等,这次象山船老大捕捞的大黄鱼,有人就提出质疑可能是去年网箱里逃出来的。“看起来胖胖的,鱼鳍也不一样”,“你看它眼睛到腮的距离是有差异的,”报道发出后,有几位网友给记者留言。

不过,这一次陈员祥老师向记者透露了甄别野生大黄鱼的绝招,那就是看鱼胶(是鱼类用以调整下沉或上浮的器官,内有气体,也叫鱼鳔、鱼泡)。“野生大黄鱼的鱼胶又大又厚,养殖的则很薄。”陈员祥说,所以养殖的黄鱼到不了深水,一般网箱养殖在6米深,下到20到40米就了不得,因为鱼胶承受不了深水压力。

针对近期很多渔船和海钓艇齐聚大黄鱼越冬场“捞金”的现象,业内人士是既喜且忧的,喜的是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忧的情况刚一好转就大肆捕捞,后果堪忧虑。小时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已有多名业内人士发出呼吁,在现代先进的捕捞技术下,高强度的“围捕”后果将更为严重,各方要联手动起来,放野生大黄鱼一条“生路”。

“同胞们,别赶尽杀绝,留点后路给后人吧!还记得舟山渔业怎么衰竭的?!”“手下留情吧,距离春节产卵也没多久了。”浙江海洋大学江丽华博士给记者留言道。

“在如今没有摸清大黄鱼家底的情况下,这种高强度捕捞真不可取,如果一拥而上,大黄鱼越冬场又将面临被‘一锅端’的危险。”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蒋日进告诉小时记者,“我们正在想办法拿到此次象山船捕获的165海区的大黄鱼标本,通过实验进一步搞清来龙去脉,摸清资源恢复情况。”

“大黄鱼越冬场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从事了20多年大黄鱼育苗工作的徐万土表示,听到“一网957万”后,直言“毫无丰收的喜悦”,大黄鱼与其他鱼不同,要产卵至少3年生,2000多公斤大多是可以产卵的大黄鱼亲鱼,太可惜了!”

“当务之急,是尽快立法保护,要采取禁捕等相关措施保护好越冬期间的大黄鱼亲鱼。”徐万土建议,在资源保护上,还可以在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增殖放流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要加强整体研究,提升可持续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按照生态系统的理念设立大黄鱼越冬保护区。”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首席专家严小军表示,要结合大黄鱼生命周期长、性成熟期晚、破坏后恢复期长、越冬具有明显聚集性等特征,建议制定全周期整体性自然资源保护整体架构,将大黄鱼增殖放流新技术、“鱼巢构建”新 *** 、越冬场确定与可持续开发都纳入其中,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而作为老渔业工作者的陈员祥则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了较高层次,现在研究的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该研究试行渔业制了,可建议在浙江先试行《配额捕捞》制度,因为我省现监管到位,水产市场相对集中,作业方式认同,渔获物主品季节性强,渔业民间组织基本覆盖!此制度可能比目前的“许可”制度,能保护资源持续性,减少渔业成本,提升渔类品质,做到”抲大放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 *** 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2022年,浙江渔民一网捕到4900斤黄鱼卖出957万,一夜暴富

又到吃黄鱼的季节,它却总卖那么贵

每年阴历的4月前后,为了产卵的大黄鱼,会成群结队的溯潮而上,寻找适合繁衍后代的水域,这就是大黄鱼三大洄游习性之一的生殖洄游。

从大黄鱼开始出现生殖洄游,到端午前后产卵完毕,这段时间被称为大黄鱼的洄游产卵期。

处于洄游产卵期的大黄鱼,鳞色金黄有光泽;鳞片完整不易脱落;肉质坚实且富有弹性,是一年中最肥美,更具有食用价值的时期。

也就是说,从每年的阴历4月开始,就到了吃大黄鱼的季节。

然而,这段时间的大黄鱼,虽然肥美好吃,但是价格却十分昂贵,动辄就是上千元每斤。

特别是在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艘渔船出海捕捞时,一网竟捕到了4900多斤大黄鱼,并且以总价957万元的天价批发了出去,算下来每斤的批发价高达1953元。

“4900斤大黄鱼卖出957万天价”的事传到网上后,“天价黄鱼”一度成为了热门话题。

很多人在羡慕渔船老板的运气时,也纷纷表示价格太贵了,更有一些网友直呼“吃不起、吃不起”。

为什么这些大黄鱼,能够卖出如此高的“天价”呢?难道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让我们把时间回到2022年……

一网4900斤大黄鱼,卖出957万元“天价”

①:渔村码头上焦急等待的人群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您能想象这么热闹的场面,就为迎接一艘回码头的渔船吗?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东门村,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渔村,但是在2022年1月15日的晚上,这里却变得格外热闹,该村三大队的码头上站满了人。

站在码头上的这些人,除了附近的村民,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水产老板。而在码头的宽阔处,除了早已排放好的烟花爆竹,还有一队锣鼓手。

晚上7点左右,随着一艘渔船慢慢地向码头靠近,岸上的众人,也激动的纷纷讨论起什么。

当渔船刚刚靠近码头,整个码头沸腾了。

一瞬间烟花四起、鞭炮齐鸣,中间更是夹带着敲锣打鼓的欢庆声——人们盼望已久的“浙象渔31088”渔船,终于回来了!

这次,回来的“浙象渔31088”,不但满载而归,更是带回了一个惊喜、一个奇迹,带回了155筐共计4900多斤野生大黄鱼!

②:担忧过后迎来的惊喜与奇迹

林海平,浙江宁波人,“浙象渔31008”渔船的老板兼船长,以近海捕鱼为业。

2021年12月27日,“浙象渔31008”在准备好一切捕捞、生活用品后,船长林海平亲自驾驶着它离开石浦东门码头,向东海的深处驶去,同船的还有16名船员。

此次出海捕鱼,也是林海平和“浙象渔31008”,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捕捞工作。

在东海上航行了近24个小时后,“浙象渔31008”于12月28日,抵达了与日、韩相邻的边界线附近的捕捞作业区。

在作业区稍作休整后,船员们便进入了工作状态。毕竟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捕鱼,每个人都想有个好收获。

不过,天不遂人愿,船员们越想有个好的收获,越是捕不到鱼!

之一天没有捕到鱼,船员们把希望寄托在第二天。第二天没有捕到鱼,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到第三天……

然而,一连过了十来天,他们依旧没有遇到像样的鱼群。此时大部分船员气馁了,他们觉得这次出海,可能要走空了。

船员们气馁了,林海平的心里更着急!捕不到鱼,船员也就少一点奖金、提成,工资还是会照发的。

不过,如果捕不到鱼,对林海平这个船老板来说,可就赔大了!不但年前赚不到钱,各种费用加起来还要赔十几万。

继续捕,还是不一定能捕到;现在返航,白白赔上十几万!

到底怎么办呢?林海平陷入了抉择中。

不过,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再捕捞几天看看,实在不行就赔本返航。

转眼来到了2022年1月14日。

晚上6点左右,船员们又一次收网时,明显感到和以前不一样,感觉收网速度缓慢了一些。

等渔网露出水面时,站在船边的林海平呼吸变得有点急促。等到渔网离开水面后,林海平忽然兴奋的大叫起来。

只见,吊起的渔网里,密密麻麻地堆积着金黄色的鱼,并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看到渔网里的鱼,不只是林海平,所有的船员也都激动了。因为渔网里的鱼,几乎都是野生的大黄鱼,数量估计有几千斤,并且这些大黄鱼的个体都非常的大!

由于大黄鱼的价格昂贵,加上捕捞的数量较多,林海平和船员们把这些鱼初步处理后,便决定立刻返航。同时,也把消息传回了码头。

③:957万“天价黄鱼”成为热门话题

捕获几千斤大黄鱼的消息传回去后,很快就吸引来大批水产老板。

1月15日,渔船靠岸的当天,来自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多家水产老板,已早早地在码头上等候。

当看到渔船上卸下来的大黄鱼时,这些老板的脸上,也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为什么林海平捕到的大黄鱼,那么值得水产老板们等待?那么受他们欢迎呢?

首先,野生大黄鱼,目前是少见的名贵海产品之一,市场价格高,利润空间大。

其次,林海平捕到的大黄鱼个体较大,最小的单个体也超过1斤,大个体超过3斤重,这在野生大黄鱼里已经很少见。

另外,当时又逢春节前期,大黄鱼在市场上是紧俏货,特别是刚捕捞的野生大黄鱼更是稀缺。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林海平的大黄鱼,也就成了各位老板的抢手货。

后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林海平所捕捞的155筐大黄鱼,分别以1斤至2斤以内1300元每斤;2斤到3斤以内2100元每斤;3斤以上2900元每斤的价格批售出去。

如此,林海平捕捞的4900斤大黄鱼,共计批售额957万元。

一网鱼4900斤卖了957万,不亚于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也很快被一些媒体报道了。

通过媒体的报道,事情也很快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人们在感叹林海平运气好的同时,也给这些鱼赋予了“天价黄鱼”的称号。

至于林海平,也因这4900斤“天价黄鱼”一夜暴富,直接进阶千万富翁行列。

“天价黄鱼”层出叠见,为何它总是那么贵

①:层出叠见的天价大黄鱼

其实,并不是只有林海平的黄鱼卖得贵,市场上真正的野生大黄鱼都不便宜,其中一些也可称之为“天价黄鱼”。

例如下面这些:

2020年8月,一位钓鱼人钓茯一尾5.7斤重的大黄鱼,卖出了高达10万元的价格。

2021年,一位渔民在出海作业时,意外捕获一尾9.2斤的大黄鱼,上岸后被人以14.5万元的高价买走。

2022年,宁波市宁海县一王姓父子,捕获一尾重7斤的野生大黄鱼,并以4.2万元的“天价”售出。

2023年1月,宁波市宁海县渔民,捕到一尾长67公分,重4.8斤的大黄鱼,以2.66万元的高价售出。

看完这些“天价黄鱼”,大家是不是感到疑惑,为什么大黄鱼可以卖那么贵呢?

其中原因,除了和市场需求有关,还和人为的炒作有关系。

②:导致“天价黄鱼”的原因

一种食材,如果它的价格非常昂贵,无外乎好营养、味道、稀缺、面子几个问题,对于大黄鱼也不例外。

首先,从营养上讲,大黄鱼的营养丰富,富含EPA、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与牛磺酸,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既然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并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那么大黄鱼的价格,肯定不会很便宜。

其次,从味道上讲,纵观全国的大黄鱼市场,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地,大黄鱼的价格明显偏高。单个体在几两重的,可以卖到每斤二三百元,一斤左右的可以卖到每斤一千多元,而其他地方要便宜得多!

导致这些地方,大黄鱼价格昂贵的原因,主要就是产地带来的品质问题。一直以来,大黄鱼的圈子里,公认舟山大黄鱼是更好的。

再次,从稀缺方面来说,由于大部分人只喜欢舟山地区的大黄鱼,导致舟山大黄鱼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周边市场的需求量。

这也让舟山大黄鱼,变得一鱼难求,从而导致价格不断飙升,出现“天价黄鱼”的现象。

而造成这种严重供不应求的原因,还是和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减少有关,还是因曾经的过度捕捞导致。

另外,导致舟山大黄鱼,价格不断飙升的原因,还和消费者的面子问题有关,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刻意的炒作!

以上四个方面,应该就是导致“天价黄鱼”,层出叠见的主要原因吧。

好了,关于“天价黄鱼”,关于导致“天价黄鱼”的原因,就和大家聊到这儿。

对于层出叠见的“天价黄鱼”,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大黄鱼如何“游”回百姓餐桌

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宁德市官井洋的现代渔排上,大黄鱼养殖户起鱼收获。

蕉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②:宁德市三都澳海上养殖基地一角。

柳明格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

本期统筹:白之羽

大黄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福建省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度捕捞导致大黄鱼种群岌岌可危,到2021年宁德大黄鱼产量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几十年的时间里,在 *** 部门、科研机构和渔民的不懈努力下,一条条大黄鱼,重新“游”回了百姓餐桌。

——编 者

“饵料不能少,相当于每天我都要把60万元扔进海里去!”在福建宁德三都澳的一座渔排上,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向记者介绍规模化养殖时,风趣中带着自豪。

几十公里外的金盛水产公司,工人们熟练地为大黄鱼“三去”(去掉鳃、肚、鳞),预制菜车间一片忙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尤信铃欣喜地说:“这种用来香煎的大黄鱼,在网上一年能卖出2000多万条呢!”

大黄鱼又叫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高山环抱,海深如井,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因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锐减,种群岌岌可危。

几十年倏然而过,大黄鱼的故事,却有了新的变化。据宁德市 *** 统计,去年全市大黄鱼产量19.1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产值69.18亿元。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大黄鱼重新“游”回百姓餐桌,变化是如何出现的?

科学育种

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

复兴一种经济鱼类,首先需要足够的鱼苗。富发水产公司研发部主任翁华松指着一幅图介绍:每年5、6月大潮期间,鱼群就沿着父辈的足迹,游进自己的出生地繁殖,之后大鱼幼鱼分散在附近及浅海觅食。秋后,当近岸暖流逐渐消退,鱼群就顺着洋流向南、向外海作越冬洄游。

“以大黄鱼为代表的石首鱼类,对声音较为敏感,听到敲击声会产生耳石共振。”翁华松说,60年代前后,当地渔民采取“敲罟”的方式,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竹板,驱赶鱼群进行捕捞,“加上越冬场大围捕,那段时间,大黄鱼鱼群资源几近枯竭。”

于是,一群科研人员挑起了人工复育的重担,尝试把大黄鱼从“濒危名单”拉回来。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牵头,于1987年培育出少量鱼苗,但由于经费匮乏等原因,育种工作面临半途而废的风险。1988年底,宁德地委了解情况后,大力支持网箱养殖珍贵海鱼的工作,组织科研攻关。1991年7月,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成功,随后,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在富发水产公司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翁华松仔细观察着大圆池里的种鱼。鱼是专门从野外捕来驯化、选育的,总共几千条。“野外捕来的鱼,开始只吃小杂鱼、牡蛎等生鲜食物,其后逐渐习惯吃颗粒状饵料,适应过程起码要几个月。野捕一二两重的小鱼,养到亲鱼(具有生殖能力的鱼),即雌鱼800克、雄鱼600克以上,就会开始产卵繁殖。”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大黄鱼种群恢复工作有了好的起步,大量人工繁育的大黄鱼鱼苗被投放到海中。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宁德市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2.54亿个单位,仅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这一天,就有330多万尾大黄鱼鱼苗从三都镇跃入海中。

除了恢复种群数量,在选育提升品种方面,人们也有了新的思路。在富发水产公司做研发的博士后柯巧珍指着一组新装置告诉记者,大黄鱼喜欢逆水游动,这个设备能用泵来控制水流,模仿外海环境,相当于鱼的“跑步机”,可同时对大批量的鱼苗进行游泳能力与行为学监测,遴选适宜在深海生长、具有强抗病机能的好苗子。

“宁德的实践说明,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身兼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秘书的翁华松说。

清海行动

依法用海、持证用海观念深入人心

好苗还要好水养。为了海水清清,宁德也进行了一场海上革新。

宁德市下辖的蕉城、福安、霞浦和福鼎,共有1046公里海岸线。前些年,各品类的水产养殖掀起阵阵热潮。粗放养殖和无序扩张,产生了大量海漂垃圾,水质变差,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必须强力整治!宁德市委、市 *** 于2018年7月开始全面开展海面综合整治和养殖业转型升级。至今,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旧式渔排142.73万口,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

宁德整治海洋养殖乱象成效显著,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整治办主任阮璟深有感触。

“之前的执法,主要是单一部门推动,无法形成合力。面对一些违规养殖户时,力量不足。”阮璟说,这一次,市里将过去渔业部门“一条线”推动变为“一张网”统筹推进。比如,蕉城区 *** 各乡镇各部门人员,采取“拉网式、全覆盖、每日清”的 *** 进行作业。

两年以后,沿海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海上养殖新秩序得以建立。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陈洪清介绍,之前,海域使用权属不明确,“谁占有谁使用”。“清海”之后,全市海域重新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严格按网格化管理,从体制上解决了“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的问题,至今,全市核发养殖证超过1万本,上面清楚列明准养的经纬度、面积。

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采取群众改建、 *** 补贴的 *** ,引导网箱‘小改大’和‘大改深’,已建深水大网箱3450口,布局更科学合理,预留了宽阔的航道和间隔,确保水流交换通畅。”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员黄少元介绍,全市现有生态网箱44万口,为此,省、市、县各级已累计投入45亿多元。

改造前,一口旧式网箱深4米、长宽各4米。现在新式的每口深12米,长宽各26米,箱体下面还有很深的海水,鱼儿栖息在活水中。“我原来有600口小网箱,后来全部换掉,都用上新型环保塑胶渔排,一年下来收入接近翻倍。”霞浦县七星村养殖户黄宗容说。

“海上养殖改革有破有立,但后来大家发现,改革后自身利益更有保障,规划养殖好处更多,抵触情绪也就没有了。如今,依法用海、持证用海的观念深入人心。”黄少元说。

“清海”更给力,发展有惊喜。虽然总体养殖面积减了,但大黄鱼等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不仅如此,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中华白海豚,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最近频繁出现在闽东海域。

智慧养殖

科技手段经营“海上牧场”

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记者看到了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深水抗风浪塑胶养殖平台。84口大网箱,每口一亩见方,9栋红顶房屋点缀四周,栈道相连,构成一幅美丽的“海上牧场”图。

从业26年的养殖基地负责人宋向国说:“以前用小网箱,通道是用泡沫浮球搭竹竿木板,我经常掉进水里。现在的栈道宽2米多,可以在上面跑步。以前喂料用肩挑,现在可以管道输送。在排上我们一边照看鱼群,一边吹空调、泡茶。5G手机信号连接着智慧监控杆,在生活屋里就能察看渔排情况。”

“电是从岸上拉过来的?”

“不用,那样很麻烦,也有危险。现在渔排上建有光伏板和风电机,有风时用风,有光时用光,而且电可以储存起来,昼夜不间断供应。”

记者站在红屋顶上四处观察,只见发电房上立着4台景观风电机,加上太阳能光伏装置,一同连接着储能柜和变电器。房顶还有一套海水淡化系统,运用光热蒸馏原理,提供生活用水。

海上改造升级,有的村只是帮养殖户就地拆旧建新,结果仍显散乱。白石镇宁海村则选择收回全部海面,统一规划整治。村两委组织成立公司,运用贷款和补助金改造渔排,再租给养殖户。

瘦瘦的村党支部书记龚仙亮是个实干家,他把办公室搬到连片渔排上。“以前,我们是一群讨小海的,村民很早就会养大黄鱼,但并不富。如今水质好了,养殖收入更高了,村里90%的农户在城里买了房,村集体也有了4000多万元的资产。村民交医保,村里给出一半哩。”龚仙亮说。

养殖户王玉凑驾快艇带记者看他的渔排,他向村里租借了576口网箱。曾做过村医的老王,是村里最早养大黄鱼的,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说,水温高于27摄氏度,鱼发病率就高,要及时发现干预。而且,卖鱼更好在11、12月份,那时鱼最肥。

另一个养殖户林宗清接过话茬儿:“养一箱好鱼,凭的是技术和经验。 *** 在控制密度,我们自己也在把握。鱼长大了,要及时分箱;渔网用久了会脏,混养些巴浪鱼就会干净很多。”

渔排上,新鲜事儿不断。针对鱼病问诊难问题,宁德建立了市一级的“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总医院),县乡村分别建有渔医院和服务站点,构成一个鱼病防控 *** 。

走进白基湾“海上社区”里的渔医院,只见接诊室内有养殖户带着鱼前来问诊,化验室里检验员用显微镜观察着,一名专家正对着电脑进行远程会诊。高级工程师黄光亮对记者说:“我们是总院的,平时以海上巡诊为主,今天来渔排上坐诊。”

产业增值

三产融合带动高质量发展

在三都澳渔排上,食品公司销售人员老郑对记者说:“物流很便捷,我们晚上打捞鱼,次日凌晨可送到福州,当天就能在国内多地的生鲜市场上架。”

除了卖鲜鱼,大黄鱼一身都是宝,鱼肉、鱼子、鱼鳔、鱼骨,各有其用。网箱改深改大后,鱼的条形变美,肉质更紧实,俘获了更多国人的味蕾。用鱼脑石作药材,用鱼鳞提取生物制药成分……人们不断发现大黄鱼更多的价值,开发新品,精深加工带来了可观的增值。

黄鱼多少钱一斤2020,黄鱼多少钱一斤2018-第1张图片-居家生活

近年来,宁德市不断完善大黄鱼产业链,从种苗、养殖、加工到冷链运输、品牌营销,已做成产值百亿元产业。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深水养大的鱼,经市渔业协会检验认证后,可统一打“深水瓜”品牌行销。大黄鱼还“游”上了互联网。有渔民开辟直播、新媒体等渠道拓展销路,涌现出蕉城“三都港”、霞浦“赶海父子”等品牌。

眼下, *** 预制菜红火,有公司及时开发系列菜品。金盛水产公司经营着水产品从养殖、深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记者在车间看到,工人们忙着做鱼鲞、剁椒黄鱼、酸汤黄鱼、去刺黄鱼柳、糟香黄鱼等预制菜。公司出口部经理蔡海英介绍,加工类产品外销韩国、日本的量更大;冰冻鱼在北方市场销售看好,其中一种投放在商超的礼盒,年销售额三四千万元。

涛声澎湃,鱼儿欢快。如今三都澳的渔民,除了养鱼卖鱼,还能“卖海景”,福安的下白石、霞浦的七星、蕉城的秋竹、福鼎的安仁等新渔村,水清景美,人们在渔排上盖起一栋栋漂亮的海上民宿,走上了渔旅融合的新发展路子。三都澳“水乡渔村”风情,仅2021年一个国庆假期,就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

记者离开白基湾渔排时,尤维德走了很长的栈道到泊位送行。从50口简陋网箱养起,到现在拥有生态网箱8000多口,他示范带动周边2000多户渔民靠养大黄鱼增收。远处是他的家乡二都村,他在这一带犁波耕浪几十年,对这方水土有着赤子情怀。“有了好生态,品质提升快!我们要用心保护海洋,经营好这片海。既有 *** 推动,也有我们养殖户的自觉行动,闽东大黄鱼产业一定会更加繁盛!”尤维德说。(记者 连锦添)

《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2日10版)

荆门人常吃的这种食物价格为何上涨?真相来了…

来源:荆门日报-荆门新闻网

前段时间

因售价阶段性上涨

“车厘子自由”

“猪肉自由”

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今年以来

猪肉价格稳中有降

但淡水鱼价格

却节节攀升居高不下

“鱼肉自由”也加入了热议榜

那么

荆门市场鱼价如今走势如何?

记者带你一看究竟

↓↓↓

鱼价上涨,鱼摊顾客寥寥

今日上午8时,记者来到某菜市场,大大小小、不同品种的淡水鱼在水池里活蹦乱跳,但前来购买的市民却寥寥无几。

记者随机询问了一家水产品店鱼老板,据他介绍,黄鱼、草鱼、鲫鱼、鳊鱼、黑鱼、花鲢分别为16元/斤、10元/斤、14元/斤、12元/斤、25元/斤、12元/斤。

商超探访,10元以下一斤的活鱼难寻

随后,记者又走进了城区某大型商超,大花鲢14.80元/斤、小草鱼12.50元/斤、大鲫鱼17.90元/斤、大鳊鱼14.90元/斤、大黄鱼21.80元/斤。

记者发现,一个上午活鱼销售区域仅有几个顾客光顾,购买活鱼的顾客会在水池边选了又选,想买到性价比更高的那一条。

鱼价上涨,原因何在?

存塘成鱼减少,供应不足

受去年疫情影响,养殖户投放大规格鱼种错过了更佳季节,只能改投规格较小的鱼苗,拉长了上市周期,在元旦、春节水产品销售高峰期前后,当年投放的鱼苗还达不到上市规格,导致存塘成鱼减少,供应不足,价格开始持续上涨。加之目前正值盛夏,高温起鱼可能导致鱼类发病,部分水产养殖户不愿意起鱼出售,我市市场供应水产品大多为2019年冬季及2020年春季投放的大规格鱼种和少量未起捕的存塘产品,存塘量明显减少。

据水产专家分析,目前市场成鱼产量减少、需求量加大、成本增加是推动水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属水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

养殖成本上涨

今年以来,淡水鱼养殖成本出现不同程度地上涨。仅草鱼鱼种就从上年12元/公斤上涨到20元/公斤左右。鱼饲料更是在去年的基础上每吨上涨300元左右,另外鱼药、承包费、劳动力等成本也不同程度上涨。

养殖面积萎缩

2017年以来,我市江河湖库网箱网围网栏养殖已全部予以取缔。去年《荆门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颁布实施后,我市天然水域已分别划入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并全部退出人工养殖。再加上汉江流域及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又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因政策调整,我市每年预计减少3.6万余吨水产品产量,相当于近6万亩精养鱼池的年产量,产量减少也推动了水产品价格的上涨。

水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加大

由于猪肉价格此前长期处于高位,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步从畜牧产品向价格较低、营养丰富的水产品转移。据调查,去年我市本地居民消费水产品达16万吨,占年产量的34.5%,全市人均消费水产品53.5公斤,比正常年份人均增加6公斤。水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市水产品供给压力,促进了水产品价格上涨。

“预计十一长假后,新鱼大量上市,鱼价会有一定幅度回落。”市水产发展中心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蒋金山介绍说。

那么

持续走低的猪肉价格目前状态如何呢?

别急

记者也帮大家看了看

相较鱼市,前来购买猪肉的顾客可谓是络绎不绝,“瘦肉十几块一斤”,一位肉摊老板乐呵呵地说。看来,大家依旧可以放心地大口吃肉。

今天你买鱼了吗

价格几何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荆门日报-荆门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浙江人喜欢的这个美味上市了,卖了957万

1月14日

浙江象山石浦镇东门渔村一渔船

在东海一网捕获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

1月16日上午

这些野生大黄鱼以957万元的价格成交!

15日晚上7点半左右

象山石浦东门渔村三大队码头

围观了不少群众

都在等待着野生大黄鱼“ *** ”

前一天,该村一艘渔船在东海作业时

一网捕获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

随着鞭炮声响起

浙象渔31088船缓缓靠岸

岸边等待的群众纷纷围了上去

一睹野生黄鱼的“风采”

“从小到大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多、

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

村民潘国聪挤进人群拍到了舱内黄鱼的照片

和周围群众一起讨论

目测大的一条有2公斤多

“20多年了之一次看到,真的很难得。”

船员杨天胜告诉记者

12月27日渔船编组出海作业

1月14日晚上8点多

他们在东海165海区作业

起网时船员们都惊呆了,网里金灿灿一片

“咕咕咕”地叫着

“入眼的基本都是大黄鱼。”

他和船员们将鱼获拉上甲板后

立即按品种、规格分类装箱

做好保鲜措施

此外,网内还有小部分还有鲳鱼、乌贼等

据悉

此次共捕到野生大黄鱼160余箱4000多斤

平均每条重2斤左右,个别大的重达4斤多

船老大林海平说,他捕鱼已经28年

之一次捕到那么多那么大的野生黄鱼

眼下正值年关

是野生大黄鱼最抢手的时候

价格比平时高不少

还在海上时就已经有渔商打来 ***

抢着要收购

“很开心很兴奋,

这也是每年禁渔期、增殖放流的效果。”

野生大黄鱼的“贵”和“珍贵”

一条野生大黄鱼有多贵?2020年宁海的一位渔老大捕到一条4.2斤野生大黄鱼,卖了1.5万元,一时间引起人们的赞叹。之所以“贵”,是因为“珍贵”。

野生大黄鱼曾经是东海区的“四大海产”之一。“楝子开花石首来”,宋人范成大有诗如是写道。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黄鱼不来。上世纪70年代之后大黄鱼资源遭到破坏,资源枯竭后至今形不成渔汛,导致野生黄鱼千金难买。

表面看是鱼群的消失,背后其实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物种的衰退,是人和海洋之间关系的紊乱。导致这一系列后果发生的,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大黄鱼是经济财富,忽略了它们同样是自然财富;只看到了它的“贵”,忽视了它的“珍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反过来,道理亦然。作为大自然的馈赠,不管是各种鱼类也好、树木也罢,首先它们是自然财富,参与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循环,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作为人类,可以索取和利用,以换取经济利益,但是必须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限度,不仅损害了大自然的肌体健康,同样会反噬人类自身的文明发展。

来源:杭州交通918综合浙江日报、共享联盟象山站、央视新闻客户端

「齐齐哈尔2020年春节期间市场价格」2月3日水产品

(元/500克)

水产品:

鲤鱼:6元

鲫鱼:9元

三花鲤鱼:6.5元

草鱼:6.5元

鲶鱼:6.5元

黄花鱼:一斤左右18元

带鱼:7-8两一条14元

(看齐整理数据来自站前市场)

浙江宁波渔民捕到4.8斤大黄鱼,只卖了26600块,春节前能卖6万

2023年1月25日,晚上10点多,浙江宁波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的渔民王某,在网上发了一条喜讯,他跟父亲两人开年后,出海头一网就捕到了一条4斤8两的大黄鱼,已经卖出去了,26600元。

对渔民来说,这可是大好事。

其实,根据当地渔民的说法,王某父子这条大黄鱼,要是在大年前捕获,放在水产市场,能卖6万块以上。

也就是说,5斤重的大黄鱼,到了春节后,每天掉价接近10000块。

2023年1月25日王某父子捕获的4.8斤大黄鱼

捕获三五斤的大黄鱼,对于渔民来说,也是经常能遇到的事,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对于大黄鱼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比如大黄鱼都养殖了,在市场上,30块都能买一条,为什么野生大黄鱼还能卖这么高的价钱?

比如养殖的大黄鱼跟野生大黄鱼怎么区分,要是用养殖大黄鱼冒充野生大黄鱼,那多赚呀?

比如野生大黄鱼究竟有多好吃呢?都是一种鱼,口感能差多少啊,怎么卖价差这么多呢?

2023年1月15日王某父子捕获的大黄鱼


这条鱼是野生大黄鱼吗,会不会是养殖逃逸的呢?

其实要辨认这条大黄鱼是不是野生大黄鱼,其实并不难。

渔民有渔民的辨别 *** ,看体型、鱼头、鱼嘴、鱼尾、鱼鳔、口感都可以区分

从体型看的话,养殖大黄鱼始终在网箱里长大,大的网箱直径也只有80多米。大黄鱼的活动范围小,大多数食物是饲养饲料,少部分是路过的小鱼群。

而野生大黄鱼活动范围大,还要跟着洋流变化而迁徙,活动量大,而且食物不会像养殖的一样足够。

超大深水网箱放置在半边山海域,直径82米

因此,野生大黄鱼鱼头小而尖,肚子扁瘦、鱼身细长、鱼体金黄。对比之下,养殖大黄鱼头大而圆、鱼肚子鼓囊囊、鱼身胖圆、鱼体颜色不均匀。

野生大黄鱼的鱼嘴下颌,是鲜红色,像抹了口红一般,养殖的大黄鱼红色很淡。这是野生大黄鱼食物组成更加多样的缘故。

在鱼尾巴上面,就体现在长高比。


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区别

通过体型,我们可以看到,野生大黄鱼头锐利一些,养殖大黄鱼鱼头钝一些。

当然了,大黄鱼也会有个体差异。除了去检测机构鉴定,看鱼鳔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因为养殖大黄鱼的网箱,基本在海面10米到40米之间,而野生大黄鱼通常生在60米水深之下。

要生存在这么深的海水之下,野生大黄鱼的鱼鳔就更加厚实了。大黄鱼的鱼鳔,正是很多人愿意花大价钱买它的原因之一。


这条大黄鱼会不会是人工养殖,逃出来的大黄鱼呢?

其实在我国海域,大黄鱼是按族区分的,有岱衢族、闽—粤东族、硇洲族。他们的分布范围不一样。


分布

鱼龄

岱衢族

浙江、江苏

雌19-30龄、雄15-25龄

闽—粤东族

福建、广东

介于二者之间

硇洲族

雷州半岛以东

雌9龄、雄8龄

其中岱衢族鱼色好看、体型更大、营养成分比例更好,再加上长得快、更抗寒,利于养殖,因此通过几十年的放流,在我国海域岱衢族大黄鱼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种群。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野生大黄鱼几乎绝迹。

80年代末,在福建宁德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之下,闽—粤东族大黄鱼实现了人工繁育。

1993年,我国才解决了大黄鱼规模化养殖。

随后,我国开始连年养殖并放流大黄鱼,舟山、宁波海域,无论是养殖,还是放流,都是引自福建。

但是,闽—粤东族大黄鱼的适应能力弱,要是让它自己往北游,它顶多到了温州,就打住不走了,它不抗冻啊!

因此,硬是要在舟山、宁波养殖闽—粤东族大黄鱼,也不是不可行,只是养殖要求就更高了。

投喂同样数量的饵料,在宁德的大黄鱼长到1斤重了,舟山估计才7两。这样就增加了养殖成本。

2007年,为了解决产量、品质的问题,宁波开始捕获野生岱衢族大黄鱼进行繁育,因为它更适宜养殖。

直到2011年年底,宁波才实现了规模化的人工养殖。此后,我国的大黄鱼养殖、放流主要是岱衢族大黄鱼,为了多样化,也会放流闽—粤东族大黄鱼。只是相比岱衢族,闽—粤东族大黄鱼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种群。

当然了,养殖大黄鱼,为了经济效益,个体都在2斤以内,多数是一斤上下,不会养到五斤、七斤这种个体,这样的 个体,得接近10年才能养成。

因此,捕获到五斤、七斤的大黄鱼,不会是人工养殖的个体。


野生大黄鱼的口感,和养殖大黄鱼的口感差异真有那么大吗?

在大黄鱼养殖上,福建起步早,规模大,以一省之力贡献了全国8成市场。


2020年全国养殖大黄鱼产量_副本


养殖大黄鱼跟野生大黄鱼,口感差多少呢?

按照我们的通俗理解,同一个鱼种,野生比养殖鱼更好吃。

这在大黄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大黄鱼是一类肉食性的海洋鱼类,并且它是什么都吃,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水螅类、多毛类、基虫类、毛频类、腹足类等八类。

有研究团队研究发现,野生大黄鱼吃的食物有100多种,爱吃的有20多种。

大黄鱼爱吃鱼,尤其是龙头鱼、棘头梅童鱼、大黄鱼幼鱼、皮氏叫姑鱼,然后是虾蟹等甲壳类食物

养殖大黄鱼,则投喂豆粕等饲料,这样大黄鱼长得更快,养殖周期短,加上生活水深、环境不一样,导致大黄鱼消化吸收也变化了,鱼肉品质、口感就有区别了。

为了解决规模化养殖的问题,2018年,我国制定了国标《大黄鱼配合饲料》(G *** 36206-2018)

正是以上因素综合下来,野生大黄鱼可以吃出很劲道的蒜瓣肉,而养殖大黄鱼鱼肉则绵软很多。

清蒸大黄鱼

野生大黄鱼为什么能动辄卖到三五千块一斤呢?

野生大黄鱼,一直都不便宜。不同时间段,价钱不一样。

一斤上下的野生大黄鱼,淡季的也没有低过600块一斤,春节前不低于1500块。个体更大的大黄鱼,就更贵了。

野生大黄鱼的鱼肝、花胶也深受很多人喜爱,认为价值高,也愿意为它买单。

大黄鱼、小黄鱼,在一向以金黄为尊的我国人们的心里,是跟财富挂得上钩的。

一条大黄鱼,无需繁复的烹饪,简单的清蒸,无需多的点缀和配料,就能黄灿灿地养眼,香甜细嫩让人喜爱。寓意财源广进,谁不爱呢?

当然,很多人觉得价钱高,其实逢年过节,谁不是千金难买我乐意呢?


参考资料:

头条百科:大黄鱼

李明云.大黄鱼四家系肌肉营养成分差异及品质选育分析.水产学报,2009,4(33):632-637

李松.养殖模式和饵料对养殖大黄鱼体色、质构和营养成分评价.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6(11):1-9

张艳霞.两种养殖模式大黄鱼肌肉营养价值评价及主体风味物质差异性分析.食品科学,2020,8(41):221-226

福建宁德:大黄鱼如何“游”回百姓餐桌

大黄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福建省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度捕捞导致大黄鱼种群岌岌可危,到2021年宁德大黄鱼产量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几十年的时间里,在 *** 部门、科研机构和渔民的不懈努力下,一条条大黄鱼,重新“游”回了百姓餐桌。

——编 者

“饵料不能少,相当于每天我都要把60万元扔进海里去!”在福建宁德三都澳的一座渔排上,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向记者介绍规模化养殖时,风趣中带着自豪。

几十公里外的金盛水产公司,工人们熟练地为大黄鱼“三去”(去掉鳃、肚、鳞),预制菜车间一片忙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尤信铃欣喜地说:“这种用来香煎的大黄鱼,在网上一年能卖出2000多万条呢!”

大黄鱼又叫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沿海特有的经济鱼类。宁德市域内的官井洋海域,高山环抱,海深如井,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因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锐减,种群岌岌可危。

几十年倏然而过,大黄鱼的故事,却有了新的变化。据宁德市 *** 统计,去年全市大黄鱼产量19.1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产值69.18亿元。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大黄鱼重新“游”回百姓餐桌,变化是如何出现的?

科学育种

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

复兴一种经济鱼类,首先需要足够的鱼苗。富发水产公司研发部主任翁华松指着一幅图介绍:每年5、6月大潮期间,鱼群就沿着父辈的足迹,游进自己的出生地繁殖,之后大鱼幼鱼分散在附近及浅海觅食。秋后,当近岸暖流逐渐消退,鱼群就顺着洋流向南、向外海作越冬洄游。

“以大黄鱼为代表的石首鱼类,对声音较为敏感,听到敲击声会产生耳石共振。”翁华松说,60年代前后,当地渔民采取“敲罟”的方式,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竹板,驱赶鱼群进行捕捞,“加上越冬场大围捕,那段时间,大黄鱼鱼群资源几近枯竭。”

于是,一群科研人员挑起了人工复育的重担,尝试把大黄鱼从“濒危名单”拉回来。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牵头,于1987年培育出少量鱼苗,但由于经费匮乏等原因,育种工作面临半途而废的风险。1988年底,宁德地委了解情况后,大力支持网箱养殖珍贵海鱼的工作,组织科研攻关。1991年7月,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成功,随后,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在富发水产公司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翁华松仔细观察着大圆池里的种鱼。鱼是专门从野外捕来驯化、选育的,总共几千条。“野外捕来的鱼,开始只吃小杂鱼、牡蛎等生鲜食物,其后逐渐习惯吃颗粒状饵料,适应过程起码要几个月。野捕一二两重的小鱼,养到亲鱼(具有生殖能力的鱼),即雌鱼800克、雄鱼600克以上,就会开始产卵繁殖。”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大黄鱼种群恢复工作有了好的起步,大量人工繁育的大黄鱼鱼苗被投放到海中。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宁德市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2.54亿个单位,仅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这一天,就有330多万尾大黄鱼鱼苗从三都镇跃入海中。

除了恢复种群数量,在选育提升品种方面,人们也有了新的思路。在富发水产公司做研发的博士后柯巧珍指着一组新装置告诉记者,大黄鱼喜欢逆水游动,这个设备能用泵来控制水流,模仿外海环境,相当于鱼的“跑步机”,可同时对大批量的鱼苗进行游泳能力与行为学监测,遴选适宜在深海生长、具有强抗病机能的好苗子。

“宁德的实践说明,保护种质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身兼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秘书的翁华松说。

清海行动

依法用海、持证用海观念深入人心

好苗还要好水养。为了海水清清,宁德也进行了一场海上革新。

宁德市下辖的蕉城、福安、霞浦和福鼎,共有1046公里海岸线。前些年,各品类的水产养殖掀起阵阵热潮。粗放养殖和无序扩张,产生了大量海漂垃圾,水质变差,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必须强力整治!宁德市委、市 *** 于2018年7月开始全面开展海面综合整治和养殖业转型升级。至今,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旧式渔排142.73万口,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

宁德整治海洋养殖乱象成效显著,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整治办主任阮璟深有感触。

“之前的执法,主要是单一部门推动,无法形成合力。面对一些违规养殖户时,力量不足。”阮璟说,这一次,市里将过去渔业部门“一条线”推动变为“一张网”统筹推进。比如,蕉城区 *** 各乡镇各部门人员,采取“拉网式、全覆盖、每日清”的 *** 进行作业。

两年以后,沿海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海上养殖新秩序得以建立。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陈洪清介绍,之前,海域使用权属不明确,“谁占有谁使用”。“清海”之后,全市海域重新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严格按网格化管理,从体制上解决了“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的问题,至今,全市核发养殖证超过1万本,上面清楚列明准养的经纬度、面积。

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们采取群众改建、 *** 补贴的 *** ,引导网箱‘小改大’和‘大改深’,已建深水大网箱3450口,布局更科学合理,预留了宽阔的航道和间隔,确保水流交换通畅。”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员黄少元介绍,全市现有生态网箱44万口,为此,省、市、县各级已累计投入45亿多元。

改造前,一口旧式网箱深4米、长宽各4米。现在新式的每口深12米,长宽各26米,箱体下面还有很深的海水,鱼儿栖息在活水中。“我原来有600口小网箱,后来全部换掉,都用上新型环保塑胶渔排,一年下来收入接近翻倍。”霞浦县七星村养殖户黄宗容说。

“海上养殖改革有破有立,但后来大家发现,改革后自身利益更有保障,规划养殖好处更多,抵触情绪也就没有了。如今,依法用海、持证用海的观念深入人心。”黄少元说。

“清海”更给力,发展有惊喜。虽然总体养殖面积减了,但大黄鱼等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不仅如此,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中华白海豚,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最近频繁出现在闽东海域。

智慧养殖

科技手段经营“海上牧场”

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记者看到了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深水抗风浪塑胶养殖平台。84口大网箱,每口一亩见方,9栋红顶房屋点缀四周,栈道相连,构成一幅美丽的“海上牧场”图。

从业26年的养殖基地负责人宋向国说:“以前用小网箱,通道是用泡沫浮球搭竹竿木板,我经常掉进水里。现在的栈道宽2米多,可以在上面跑步。以前喂料用肩挑,现在可以管道输送。在排上我们一边照看鱼群,一边吹空调、泡茶。5G手机信号连接着智慧监控杆,在生活屋里就能察看渔排情况。”

“电是从岸上拉过来的?”

“不用,那样很麻烦,也有危险。现在渔排上建有光伏板和风电机,有风时用风,有光时用光,而且电可以储存起来,昼夜不间断供应。”

记者站在红屋顶上四处观察,只见发电房上立着4台景观风电机,加上太阳能光伏装置,一同连接着储能柜和变电器。房顶还有一套海水淡化系统,运用光热蒸馏原理,提供生活用水。

海上改造升级,有的村只是帮养殖户就地拆旧建新,结果仍显散乱。白石镇宁海村则选择收回全部海面,统一规划整治。村两委组织成立公司,运用贷款和补助金改造渔排,再租给养殖户。

瘦瘦的村党支部书记龚仙亮是个实干家,他把办公室搬到连片渔排上。“以前,我们是一群讨小海的,村民很早就会养大黄鱼,但并不富。如今水质好了,养殖收入更高了,村里90%的农户在城里买了房,村集体也有了4000多万元的资产。村民交医保,村里给出一半哩。”龚仙亮说。

养殖户王玉凑驾快艇带记者看他的渔排,他向村里租借了576口网箱。曾做过村医的老王,是村里最早养大黄鱼的,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说,水温高于27摄氏度,鱼发病率就高,要及时发现干预。而且,卖鱼更好在11、12月份,那时鱼最肥。

另一个养殖户林宗清接过话茬儿:“养一箱好鱼,凭的是技术和经验。 *** 在控制密度,我们自己也在把握。鱼长大了,要及时分箱;渔网用久了会脏,混养些巴浪鱼就会干净很多。”

渔排上,新鲜事儿不断。针对鱼病问诊难问题,宁德建立了市一级的“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平台”(渔总医院),县乡村分别建有渔医院和服务站点,构成一个鱼病防控 *** 。

走进白基湾“海上社区”里的渔医院,只见接诊室内有养殖户带着鱼前来问诊,化验室里检验员用显微镜观察着,一名专家正对着电脑进行远程会诊。高级工程师黄光亮对记者说:“我们是总院的,平时以海上巡诊为主,今天来渔排上坐诊。”

产业增值

三产融合带动高质量发展

在三都澳渔排上,食品公司销售人员老郑对记者说:“物流很便捷,我们晚上打捞鱼,次日凌晨可送到福州,当天就能在国内多地的生鲜市场上架。”

除了卖鲜鱼,大黄鱼一身都是宝,鱼肉、鱼子、鱼鳔、鱼骨,各有其用。网箱改深改大后,鱼的条形变美,肉质更紧实,俘获了更多国人的味蕾。用鱼脑石作药材,用鱼鳞提取生物制药成分……人们不断发现大黄鱼更多的价值,开发新品,精深加工带来了可观的增值。

近年来,宁德市不断完善大黄鱼产业链,从种苗、养殖、加工到冷链运输、品牌营销,已做成产值百亿元产业。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深水养大的鱼,经市渔业协会检验认证后,可统一打“深水瓜”品牌行销。大黄鱼还“游”上了互联网。有渔民开辟直播、新媒体等渠道拓展销路,涌现出蕉城“三都港”、霞浦“赶海父子”等品牌。

眼下, *** 预制菜红火,有公司及时开发系列菜品。金盛水产公司经营着水产品从养殖、深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记者在车间看到,工人们忙着做鱼鲞、剁椒黄鱼、酸汤黄鱼、去刺黄鱼柳、糟香黄鱼等预制菜。公司出口部经理蔡海英介绍,加工类产品外销韩国、日本的量更大;冰冻鱼在北方市场销售看好,其中一种投放在商超的礼盒,年销售额三四千万元。

涛声澎湃,鱼儿欢快。如今三都澳的渔民,除了养鱼卖鱼,还能“卖海景”,福安的下白石、霞浦的七星、蕉城的秋竹、福鼎的安仁等新渔村,水清景美,人们在渔排上盖起一栋栋漂亮的海上民宿,走上了渔旅融合的新发展路子。三都澳“水乡渔村”风情,仅2021年一个国庆假期,就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

记者离开白基湾渔排时,尤维德走了很长的栈道到泊位送行。从50口简陋网箱养起,到现在拥有生态网箱8000多口,他示范带动周边2000多户渔民靠养大黄鱼增收。远处是他的家乡二都村,他在这一带犁波耕浪几十年,对这方水土有着赤子情怀。“有了好生态,品质提升快!我们要用心保护海洋,经营好这片海。既有 *** 推动,也有我们养殖户的自觉行动,闽东大黄鱼产业一定会更加繁盛!”尤维德说。(记者 连锦添)

来源:人民日报

一条鲫鱼要三四十元了?芜湖发改委给出淡水鱼涨价原因

市民在挑选鲫鱼(安徽网资料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谢艺观)“啥?一条鲫鱼要三四十元了?”你没有听错,当你在为不断下跌的猪肉价格欣喜时,水产品已悄悄涨价了,俨然一副“昨日你爱搭不理,今日你高攀不起”的架势。

“鱼跃龙门”,草鱼、花鲢鱼价格同比涨超五成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2021年第20周(5月14日—21日),重点监测的水产品草鱼、鲫鱼、鲤鱼、白鲢鱼、花鲢鱼、大带鱼、大黄花鱼中,除花鲢鱼外,其余环比均有所上涨。

从同比看,除了大带鱼、大黄花鱼,其他鱼种同比均大幅上涨。如,草鱼周平均价格21.73元/公斤,同比上涨55.0%;花鲢鱼周平均价格19.94元/公斤,同比上涨51.1%;鲤鱼周平均价格18.22元/公斤,同比上涨47.5%。

2021年第20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水产品价格及变化幅度。

鱼价是何时开始上涨的?为何比去年贵那么多?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鲫鱼自2020年第51周开始上涨,已持续上涨22周;草鱼2021年第11周开始上涨,第19周才出现回落;鲤鱼、花鲢鱼春节后持续上涨,鲤鱼连续上涨11周至第19周环比才小幅下降,花鲢鱼连续上涨12周至第20周环比有所回落;白鲢鱼自2021年第10周开始上涨,现已上涨11周。

商超探访,10元以下一斤的活鱼难寻

活鱼批发价格持续上涨,有人望“鱼”兴叹起来,“去年鲤鱼便宜的时候好像不到10块钱,现在都涨到十几块了。”北京市丰台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即使生长在太湖边也望‘鱼’兴叹,一条鲫鱼没20元拿不下了。”有消费者分享,“前两天负责食堂采购的阿姨说,现在花鲢都涨到十几块钱了,之前都是几块钱一斤。”

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超市内,卖鱼的工作人员表示,“相比之前便宜的时候,现在淡水鱼的价格已翻倍涨,像鲤鱼之前曾卖过5元一斤,现在都16.9元一斤了。”

记者注意到,该超市水产品区的价签显示,鲫鱼22.8元一斤,甲鱼39.9元一斤,虹鳟鱼26.98元一斤,武昌鱼18.9元一斤,桂鱼69元一斤,青江鱼19.8元一斤,黑鱼19.9元一斤,鲟鱼21.98元一斤,河鲈鱼31.9元一斤,草鱼17.6元一斤。10元以下一斤的活鱼产品已不见踪影。

在电商平台上,活鱼产品的价格也“涨”势汹汹。如,美团买菜上,1条鲜活鲤鱼1kg起需要41.9元,鲜活草鱼1kg起38.8元,鲜活鲫鱼200g起14.9元;盒马鲜生上,鲜活桂鱼(400-500g)59.9元,鲜活草鱼(900-1200g)38元,鲜活特大河鲈鱼(750g+)57.9元,鲜活鲤鱼(900-1200g)38元。

饭店要跟涨?烤鱼店月成本增加几万块

中新网记者询问多家烤鱼店,均表示店里用的活鱼进货价格有所上涨。“我们店烤鱼用的主要是鮰鱼,由于价格上涨,现在店里每月进货成本增加几万块。”一家烤鱼店店员说,但因为店里来的多是老顾客,不会贸然涨价,现在还是按原价售卖。

不仅是餐饮业,淡水鱼纷纷涨价,也带动钓鱼业成本上升。

钓鱼笼统来讲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塘钓,一种是野钓。塘钓就是老板包一个池塘,定期往里面放鱼,大家买票钓鱼。

有网友称,由于今年鲤鱼价格翻了一倍,老板只能提高票价,原来100-200元可以玩一天,现在需要200-300元,甚至更高。

淡水鱼价格为何飙了起来?

从农业农村部数据和中新网记者走访情况看,这波涨价的主角主要是淡水鱼。

“此前几年淡水鱼价格较为低靡,但饲养成本却处于上涨态势,使得部分养殖户陆续转行,目前淡水鱼养殖面积大幅度缩减,淡水鱼总产量明显下降。”近日安徽省芜湖市发改委在分析淡水鱼价格上涨原因时指出。

据芜湖市发改委信息,春节前鱼价较高,养殖户基本将成鱼清塘,春节过后重新投放了鱼苗,但鱼类饲养需要一定周期,目前鱼塘内多为鱼苗,可以出塘的成鱼数量相对减少,导致市场供应出现紧缺局面。

“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从去年秋季开始,鱼价就逐渐上涨了,只是由于北方在入冬之前要清塘,所以价格上涨并不明显。”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告诉中新网记者。

在刘通看来,“这主要是由于2020年主产区安徽、湖北等地发洪水,一些鱼塘里的鱼顺着洪水跑了,流失了一部分,导致洪水过后鱼存量不足,价格上涨,也导致今年年初鱼苗孵化量不足。”

夏季鱼价明显回落的概率较小

安徽芜湖市发改委认为,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活鱼在运输、销售途中损耗量或有所加大,同时,夏季是淡水鱼的消费旺季,预计鱼价明显回落的概率较小。

另据农业农村部消息,自5月1日12时起,渤海、黄海、东海及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休渔,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随着休渔期来临,海鱼供应减少,是否会促使淡水鱼价格进一步上涨?

“从近几年情况看,休渔期对淡水鱼价格影响不大,况且现在淡水鱼价格已经较高,价格上不会有太大变化。”刘通表示。

“等到秋季,鱼类上市量增加,价格或有所走低。”刘通说,到了10月份左右,北方鱼塘要过冬,塘里的鱼会抛卖,在这段时间,价格通常会偏低。

你最近有买鱼吗?价格是多少? 原标题:“一条鱼三四十元,我还是吃猪肉吧”

来源:安徽网

运气真好!浙江渔民一网鱼1000万成交!大黄鱼为何“苦苦挣扎”?

2450公斤大黄鱼,957万成交!经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热搜,不了解大黄鱼的网友直呼:这究竟是啥鱼?这么贵!

1月14日浙江象山渔民林师傅和几个同伴在东海165—7海域作业,一网捞起上千斤的大黄鱼,在岸边等候的村民特意点燃烟花爆竹庆祝。捕获的大黄鱼小的重0.5公斤、大的重2公斤,总计装了160多箱,出舱上岸时围观的网友纷纷拍照,要知道林师傅上一次捕获上千公斤野生大黄鱼是29年之前的事情了。

大黄鱼究竟有多贵?一位大黄鱼经销商透露,单条重量在0.5公斤—1公斤之间的大黄鱼收购价约每公斤2600元; 1公斤—1.5公斤收购价为4600元左右;5公斤—2公斤的能达到每公斤6600元,等进入超市、生鲜店价格还可能翻番。

网友疑惑大黄鱼凭什么这么贵?

卓越的品质是大黄鱼价格高企的基础。大黄鱼肉质鲜嫩,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此外还含有脂肪,尼克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等,特别是微量元素硒,可清除身体代谢所产生的自由基,延缓人体衰老。大黄鱼的鱼鳔既能做成美食“鱼肚”,又可以制成黄鱼胶,黄鱼胶是一种高端胶合剂的原料,价格不菲。

物以稀为贵,大黄鱼产量暴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事实上,大黄鱼曾是重要冬季经济鱼种,与小黄鱼、带鱼、墨鱼合称四大海洋渔业,产量丰富。资料显示,1968年大黄鱼产量为10万吨左右,1974年大黄鱼更是达到22万吨。但进入80年代后,大黄鱼产量每况愈下,2000年东海野生大黄鱼捕获量仅为9000吨,2019年为5.98万吨,比2018年下降12.42%。

野生大黄鱼数量锐减直接推动了价格飞涨,曾有知名酒店悬殊十几万元求购几条大黄鱼,几个月仍是没得到一头。据媒体报道2011年4月一条重3.5公斤的大黄鱼出现在宁波市江东水产市场,刚现身就被市民围绕个水泄不通,最后被人以14万元的高价买走。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备受追捧的大黄鱼沦落到这般田地?

大黄鱼生活在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质水域,以小鱼、小虾为食,鱼漂在繁殖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以此相互吸引一同聚集到内湾、河口附近或岛屿的近岸浅水域产卵。糟糕的是,1969年冬季渔民无意间发现了大黄鱼的产卵场,将其一网打尽,导致该水域的大黄鱼一蹶不振。据悉从1969年到1973年每年冬季上千艘船只涌入产卵区,每次都满载而归。

80年代后,一方面大黄鱼捕捞逐渐进入承包制、交税制,为获得更高产量,渔民不断延长捕捞时间和扩大捕捞水域,留给大黄鱼喘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船只、渔网愈发先进,绝户网时有发生,捕获量由过去的一网几百斤飙升到了一网几千斤,甚至一网能对所有大黄鱼“一窝端”!

再者,水质恶化将大黄鱼生态进一步推向崩溃边缘。东海是黄鱼的主产区之一,却有2.2万平方公里被纳入劣四类海域,水质状况可想而知。以水质恶化引发的赤潮为例,2012全国赤潮发生了78次,其中东海为38次;近年来国家加大环保治理力度,2020年全国赤潮次数降为31次,东海依然高达19次。野生大黄鱼在这样的水质下产卵量被严重抑制。

大黄鱼还能绝地逢生?

为恢复大黄鱼资源,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首先是禁渔,每年5月1日1是禁渔起始日,持续4个半月,这个时期是大黄鱼生长旺季,为放流的大黄鱼创造条件。与此同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滥捕,一些绝户网使用者一次能捕获区域内90%的渔获,大黄鱼几乎是全军覆没。

其次是实施人工繁育。野生大黄鱼从孵化到性成熟至少需要2年时间,也就是说投入的幼苗到第二代产卵至少需要3-4年,而且再抛去损失掉的小黄鱼和被其他鱼吃掉的,真正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庆幸的是,早在80年代中后期就已解决了大黄鱼人工繁育问题,从1987年到现在30多年从未中断。以江苏为例,从2010起开始增殖放流,截止2020年,10年时间里大黄鱼放流数量突破2000万条。

再者,我国积极鼓励发展大黄鱼养殖业,在人工繁育和紧俏市场的双重 *** 下,大黄鱼养殖业发展迅猛,比如宁波、舟山、温州和台州等沿海地区。2019年全国大黄鱼产量为19万吨,其中福建是我国更大的大黄鱼养殖产区,占到全国产量的80%;浙江为2.39万吨,广东为1.5万吨。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大黄鱼产量每年稳定在15万吨以上,但与巅峰时相差巨大,远未达到摆脱灭绝风险的地步。2021年10月份,我国某高校曾对东海大黄鱼展开区域调查,捕捞的110多条大黄鱼,小的约100克,大的约400克,这是20年来密度更大的一次,与理想状态相距不小。

#渔民一网野生黄鱼卖出957万高价##大黄鱼##一网大黄鱼957万,石浦渔民发财了#

原创:博文

标签: 黄鱼 多少 钱一斤 2020 2018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