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梵高画展上海的一些知识点,和梵高向日葵在哪里展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追逐梵高国际美术大赛咸阳公益专场圆满举办
1、2019年5月26日,“追逐梵高国际美术大赛”咸阳市角声儿童之家公益初选赛活动落下帷幕,本次赛事是由“奇异恩典-VGAC海朕艺术基金”组织并实施的启航活动。
2、记者了解到,“奇异恩典-VGAC海朕艺术基金”是由一群00后的孩子发起和组成的,主旨是“17岁的故事”,活动采取了“孩子做主,成人协同”的公益新模式。
3、17岁时,该基金创始人高海朕获得第四届“追逐梵高国际美术大赛”总决赛高中组四届来唯一更高奖项和奖学金。他将该奖学金捐赠出来成立了“奇异恩典-VGAC海朕艺术基金”,希望帮助更多有艺术天赋的同龄人展现自我。
4、17岁时,该基金形象大使高嘉璐进行了“从校园出发”大型个人书画展,绘画天赋被挖掘,目前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求学,其作品在保利厦门拍卖行成功上拍。
5、17岁时,该基金首届秘书长俞苏芃组织策划了“VGAC咸阳市角声之家初选赛”启航活动,这是由青少年自行策划并招募实施的一场公益活动,希望帮助角声之家的孩子们获得艺术才华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见到更广阔的世界,成年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反哺社会。
6、当2019第五届“追逐梵高国际美术大赛”开启时,青少年们就想到为什么不把这个大赛介绍给咸阳市角声之家的小朋友呢?但想到报名费对于当地孩子们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VGAC海朕基金副秘书长朱珈慧,就代表海朕基金与大赛组委会沟通,大赛组委会非常赞赏他们的创意,愿意全力支持,除免去角声儿童之家所有参赛小朋友的报名费外还赞助了参赛所需的一切物料、画材。青少年们又同时得到咸阳市角声儿童之家的张毓君院长和副院长林宝馨的积极响应与配合。
7、这个基金的确有意思,一帮青春期的孩子不仅招募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甚至弟弟妹妹们,一起来当志愿者,后援团,小观察员。
8、该活动在井然有序的组织下精彩纷呈,形象大使-在美留学的青年艺术家高嘉璐(米咪)与孩子们分享的“艺术就是玩出来的”公益课堂,遵循“追逐梵高国际美术大赛”还给孩子创造力的核心理念,激发孩子们创新,拓展思维和想象力并现场画出自己喜爱的T恤,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非常开心。
9、5月26日,在“追逐梵高”组委会的全力赞助支持下,在VGAC海朕艺术基金秘书长俞苏芃,副秘书长朱珈慧的主持下,介绍了“奇异恩典-VGAC海朕艺术基金”的主旨和目的,宣布此次“追逐梵高国际美术大赛”比赛规则,让孩子们了解绘画艺术,并通过初赛选拔,VGAC海朕艺术基金将协助进入决赛的孩子到上海参加全国总决赛及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孩子们视野开阔、获得更大的展现机会,比赛会场在咸阳市角声之家礼堂展开。
10、“追逐梵高国际美术大赛”是一次世界级的比赛,参赛者都将会获得“阳光”参与奖,决赛获奖者更将获得梵高博物馆馆长签名的获奖证书。
11、咸阳市角声儿童之家是美国角声基金会在中国开设的第四所儿童之家,主要面向全市周边收养6到12岁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困难家庭、残疾人士子女及其他特困儿童。
12、最后,基金秘书长俞苏芃代表“奇异恩典-VGAC海朕艺术基金”与咸阳市角声之家代表-院长张毓君女士签约。未来,该基金将有规划、有组织的帮助角声之家的孩子们持续性成长,帮助孩子们获得艺术才华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见到更广阔的世界,成年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反哺社会。
13、参加此次活动的成人志愿者:高强、宫继业、苗苗、周波、李申,高娜、季刚、黄娅萍、赵帮树、王传琴、俞军喜、王春梅。小小观察员:yoyo、任天翔、任天志
14、首届“奇异恩典-VGAC海朕艺术基金”团队:创始人:高海朕(DavidGao)、高嘉璐(米咪)秘书长:俞苏芃(Taylor)、副秘书长:朱珈慧(阿咪)
二、梵高这幅画叫什么
1、看了图片,不是梵高的作品是蒙克的《呐喊》怎么欣赏看下文吧
2、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之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46页)
3、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 ***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4、“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5、“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6、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7、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8、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三、高更、梵高、塞尚的画风,每画家的不少于100字
1、保罗·高更,1873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Pissarro)、马奈(Manet)、雷诺阿(Renoir)、莫奈(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之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1]
2、1883年成为职业画家。曾团结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组成蓬塔旺画派。1895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和经济支持中断,精神受到 *** ,自杀未遂。他的艺术观点受象征主义观念驱使,不满足印象主义绘画。1897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用梦幻的形式把读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之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两个塔希提妇女》追求表现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艺术魅力。
3、高更的早期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影向下毕沙罗的作品。色彩略见后来发展的迹象,但仍很拘谨。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4、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讲道以后的幻景》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代表作。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5、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
6、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7、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奥夫沙罗夫编《凡高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8、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 *** 。”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 *** 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9、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10、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11、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12、保罗·塞尚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13、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之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于后印象派。
14、“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塞尚(本书译为塞藏,字为繁体)在他讲到他的画时,经常重复这句话。在印象主义革新家的团体里,他进行的是个人艺术革命。如果说雷诺阿、德加或者莫奈这些印象派画家是将运动着的事物的暂时的瞬间印象固定在油画布上的话,塞尚则是在探索以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如果说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将轮廓线变得模糊的话,而塞尚则是重新恢复或者说是重新建立起轮廓线。他十分注重表现物象的结实感和画面的深度。为此他完全摒弃了由布鲁乃莱斯基引入绘画领域的线性透视法,物象的体量感在绘画中重新占有统治地位,而这种体量感不是靠线条表现出来的,而是靠作者自由组合的色彩块面表现出来的。为此,塞尚被称作为“印象主义的坚实派”。
15、十分明显,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不过他也画人物画,他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人物的身体往往处理成概括的、机械的、纪念碑式的富有几何形概念的形象。而他的静物画常常是用“柱形的、球形的、和角形的”方式去表现。
16、对于塞尚艺术的评价,如果少不了引起公众和批评家们的讽刺的话,应该承认塞尚是真正的“现代艺术之父,首先是野兽派,继而是立体派的艺术之父。”
关于梵高画展上海,梵高向日葵在哪里展出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