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之一个一五计划时间,以及一五到十四五的时间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苏联的一五二五计划开始于何时
1、之一个计划始于1928年;第二个计划始于1933年。
2、苏联之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 *** 和 *** 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之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
3、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4、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之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
5、党中央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之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29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
6、192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更低和更佳两个方案供选择,两个方案内容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更佳方案比更低方案各项经济指标高出20%。
7、斯大林力主采纳更佳方案做为之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这个人类历史上首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面临巨大的困难。西方有的媒体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但是苏联人民高度的共产主义精神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8、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联之一个五年计划,百度百科—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
二、一五计划从哪一年开始
1、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2、之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之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4、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5、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6、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8、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9、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10、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新中国之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时间表
1、之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6、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7、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 *** 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8、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9、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1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11、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12、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
13、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
14、西班牙的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五年规划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所提出的目标对公共部门仍具有重大影响力,因此对经济的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
15、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国家五年规划就是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划,是提高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规划。
16、从1953年开始制之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17、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在中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电邮采访时说,坚持制定五年规划让中国受益匪浅,这一经验值得西方学习。
四、一五计划的时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从1953-1957年。 *** 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 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力"既对传统工业的生存构成压力--工业化以排斥和取代传统手工业为历史使命,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遭到严重摧毁,但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业经济整体的取代,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工业化也对传统工业的发展形成动力--为传统手工业进行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如机纱的出现解除了手织业发展的"瓶颈",为手织业的改良创造了条件,西方的先进机器及工具的引进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1891~1893年我国"机器及工具"进口值为1259176元,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工业化技术也 *** 了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意识,他们在商会的支持下,积极筹组工商研究团体,谋求手工业革新之道,如1915年3月成立的天津工商研究所就是一个以手工业为主体的实业研究团体,它的发起人除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造胰公司为使用原动力的工厂外,其余11家均为规模不等的手工工场,在成立大会上被吸收的36家会员企业中绝大多数也为手工工场,该所旨在"开工智、联商情、疏商团",每月阴历初一、十五定期 *** ,共同研究手工业的变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工业出现了以手工工具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为主的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发展对中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积极效应。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