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子丑顺序?每天十二个时辰的顺序

卿烟寒 17 3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时间子丑顺序,以及每天十二个时辰的顺序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12个时辰,如何排序
  2. 子丑寅卯12个时辰对应时间
  3. 12个时辰顺序是什么
  4.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是几点
  5. 古代时间顺序子丑

一、12个时辰,如何排序

12时辰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上古人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而后,又在十二时辰的启发下,发明了十二个生肖的排序。

12生肖与12时辰对照:老鼠排行之一(与“子”时搭配),以下次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1、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2、牛: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慢、更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3、虎: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

4、兔:清晨5-7(即“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称,是月宫神话中惟一的动物,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

5、龙:早晨7-9时(即“辰时”)。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时属龙;

6、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这样巳时就属于蛇的了;

7、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8、羊:下午1-3时(即“未时”)。据说羊在这时候洒尿最勤,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9、猴: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10、鸡:下午5-7时(即“酉时”)。这时候,日落山岗,鸡开始进笼归窝、夜宿,于是酉时属鸡;

11、狗:晚上7-9时(即“戌时”)。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更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12、猪: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二时辰(汉语词语)

二、子丑寅卯12个时辰对应时间

1、子丑寅卯是我国传统的十二地支之一,每个地支对应一个时辰,代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每天从夜里十二点开始,按照顺序排列,依次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和亥时。以下是这12个时辰对应的具体时间和代表意义:

2、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属于水性,代表生命的开始和深度思考,是最富哲学意味的时辰。

3、丑时:凌晨1点至3点,属于土性,代表元气收敛,人体的养分开始趋向内聚,是环境最为安静的时刻。

4、寅时:凌晨3点至5点,属于木性,代表新生和生长,宁静的自然气息开始渐渐涌起,此时很多人都在梦中喜庆和祈福。

5、卯时:早晨5点至7点,属于木性,代表阳光初现和万物蓬勃,事业的开始和生命力的迸发,是人们精神飞扬的时刻。

6、辰时:早晨7点至9点,属于土性,代表着人们的起床、工作和生活开始,是一天的象征性开始。

7、巳时:上午9点至11点,属于火性,代表阳光普照和人们的精力旺盛,是工作最积极、效率更高的时刻。

8、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属于火性,代表着太阳更高,人们身体最为疲惫和饥饿,应尽量避免过度活动。

9、未时:下午1点至3点,属于土性,代表着日后行程的规划和预测,是一种持续推进的情况。

10、申时:下午3点至5点,属于金性,代表阳光斜射和人们的努力奋斗,是人们事情开始变得愈加紧张和忙碌的时刻。

11、酉时:下午5点至7点,属于金性,代表着晚间消费和精力的逐渐耗竭,是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刻。

12、戌时:晚上7点至9点,属于土性,代表夜晚的开始和人们的平静,是安静的思考和反省的时刻。

时间子丑顺序?每天十二个时辰的顺序-第1张图片-居家生活

13、亥时:晚上9点至11点,属于水性,代表着日终和人们的压倒性疲劳,是思绪归于平静的时刻。

14、因此,了解子丑寅卯12个时辰的意义和代表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来科学规划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有序和富有意义。

三、12个时辰顺序是什么

1、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3、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4、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四、“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是几点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五、古代时间顺序子丑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时间子丑顺序和每天十二个时辰的顺序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顺序 时辰 每天 时间 十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