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卿烟寒 12 1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上海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上海教以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上海的教育
  2. 上海的教材是人教版还是沪教版
  3. 上海的教育水平如何

一、上海的教育

上海拥有10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中4所为985工程高校。上海市现有100多所科研机构,10万科研人员,及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

宋元祐年间,华亭县首建县学。淳祐四年(1244年),崇明建立今有记载的上海地区最早书院天赐书堂。元至元九年(1272年),上海地区最早的义塾璜溪义塾设立,为贫寒子弟授学。至元十五年,松江府立,华亭县学升为府学。至元二十三年始设社学。元代,元廷诏立书院,上海地区设有书院5所。明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松江府令府州县每50家设社学一所,社学迅速发展。清承前制,遍设县学、社学、义学和书院等。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明诏每乡置社学一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社学多滥为由整饬,社学衰败,广设义学,以便贫寒子弟就读。至光绪年间,先后设义学125所。清代,上海地区约建书院46所。道光后,众多书院开设算术、常识等新式课程。

1978~1990年,上海市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得到迅速发展。提出总体发展规划,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依法治教,改革办学体制,完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到70年代末,市区普及初中教育,市郊学龄儿童也全部入学。1981年,市 *** 总结推广“四教一齐抓”(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市郊普及初等教育。1983年,上海市普及初等教育。

为适应全国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1年、1982年 *** 上海市委、市 *** 提出解决潜在的人才危机是发展上海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首要问题。1986年,又提出上海教育“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注重效益,适度发展,社会参与,横向协调”的总体发展战略。

改革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1995年起,17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市属高校除师范、农村院校及部分特殊专业外,全部实行缴费上学制度。中央部委属在沪院校大多也实行招生并轨。90年代初,高校毕业生由国家计划分配,逐步改为“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并开始进入人才市场。

继续推进课程教材改革。1995年,上海市小学1~3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施行新的课程教材。

推进社区教育。1985年4月《 ***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上海开始探索教育与社会结合。1985年,出现工厂社会支教基金会。1990年,上海市市区141个街道(镇)和12个区都建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委员会。1993年2月后,社区教育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到1993年,14个市区和所有街道、镇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市郊6县乡镇社区教育组织也有所发展。199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与徐汇区 *** 共建青少年教育基地,首创高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994年9月,上海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国家教委评估验收。199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3%;高等学校入学率占同龄人口20%;每年有200万人次接受各类成人教育,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年,上海市有高校45所、在校学生14.4万人,中学756所、在校学生72.39万人,小学1807所、在校学生109.78万人,幼儿园3115所、在园幼儿30.7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0所、在校学生10.95万人,技工学校154所、在校学生4.57万人,职业中学76所、在校学生8.6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39所、在校学生0.57万人,工读学校15所、在校学生0.24万人,各类成人教育学校974所、在校学生27.89万人。

至2013年末,上海共有普通小学759所;普通中等学校852所,其中普通中学762所。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民办高校21所,在校学生8.83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03所,在校学生7.52万人;民办小学178所,在校学生16.7万人。普通高等院校68所,在校学生50.48万人,毕业生13.38万人。全市共有59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共招生4.62万人,毕业生3.57万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0.52万人,获得硕士学位的3.04万人。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45所,在校学生19.78万人;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725所,注册学生163.93万人次。上海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上海话一般是指上海市区话,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和认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松江方言是上海话的基础。上海话是上海开埠以后吴语区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方言基础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吴语,成为吴语区的代表和共通语言。语音受移民中占优势的宁波和苏州两地影响巨大。吴语上海话是上海文化及气质的载体,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库门、旗袍等一样,成为了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

广义的上海话还包括上海郊区各大方言,上海郊区各乡镇属于典型的江南文化。上海旧属松江府,上海本地话包括松江话、嘉定话、浦东话、崇明话、金山话、青浦话等各区县方言。上海话是在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深厚文化积淀,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是吴语太湖片的强势方言,上海话曾经在80年代前成为吴越地区通用语。新世纪以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上海少年一代对于上海话的掌握能力开始下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保护上海话的行动。如今上海话仍然在日常占有主要地位。上海话的使用和发展一直是上海社会讨论的话题。电影传入中国从上海开始。从1896年到1898年,一个美国商人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美、法等国的短片,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之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1949年前,中国的电影业基本集中于上海,而在上海有过制片活动的电影企业,总数约200家。

上影集团是目前中国利润更高的电影公司之一,08年利润(2.16亿)相当于中影(0.15亿)的近20倍。2001年,中国首座IMAX电影院落户上海,IMAX的亚太区总部位于上海。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脚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苏南、浙江等吴语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脚戏”。

沪剧(旧时也称申曲)是用上海话演唱的上海本地戏曲。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等也是上海特色曲艺。

苏州昆曲评弹、绍兴越剧等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曲艺,因其与上海语言文化相近,在沪上拥有许多观众。《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是近代中国出版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新民晚报》创办于1929年,也是一份发行全国

的有影响力的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是上海的 *** 性报纸。新闻时政类的报纸还有:《新闻晨报》、《新闻晚报》、《青年报》、《东方早报》。生活服务类的报纸有《上海壹周》、《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外滩画报》等。另外知名的报纸还有:《东方体育日报》、《上海证券报》、《之一财经日报》。英语报纸有ShanghaiDaily、ShanghaiStar等。上海拥有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经典时尚的购物 *** 和浓郁商业气息。西餐汇聚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的风味,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三星级米其林餐厅就位于外滩18号。中餐汇聚中国几乎所有地方风味,著名的有老城隍庙、云南路、黄河路、仙霞路等饮食文化区。中华商业之一街南京路、时尚高雅的淮海路是闻名全国的商业大街,正大广场、徐家汇的港汇恒隆广场规模巨大,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等云集顶级品牌,时尚商品、大众用品等。

二、上海的教材是人教版还是沪教版

1、上海的教材不是人教版。上海教材绝大多数是沪教版本目前,上海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教材,道法教材都是采用人民出版社的全国部编委教材。上海的小学数学教材是沪教版,英语方面,上海采用的是牛津版教材。

2、人教版的教材里面不等式证明的要求比较高,而沪教版的教材里面只需要基本不等式类型的证明就可以了。人教版的教材中数列的题型构造的要求较高,而沪教版的教材就相对比较灵活,沪教版教材里面的圆锥曲线没有第二定义,人教版的立体几何也没有祖庚原理。

3、新的部编教材和原来的人教版相比,更加注重基础的掌握与积累。其中对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认字和写字要求,新编的部编版教材就对孩子就提出了更高与更细致的要求。部编版的教材在选取课文,习题设计和课后练习作业等方面都更加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具备现代化的气息。

4、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诗词的内容,由从原来的69篇变成现在124篇,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也增加了一倍。

上海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第1张图片-居家生活

三、上海的教育水平如何

1、作为一个南通人小时候很羡慕上海,因为做各地考卷总是上海的卷子最简单,而我们每天魔鬼训练刷题各种难题。一个月休息一天叫月假,但是那一天休息可能就有几十张卷子要做。最近回去亲戚小孩初二了,早上5:20上学,晚上11:00到家。当然没有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就连早操高三初三都是取消的。

2、后来到上海,我发现以前对上海教育的认知都是错误的,上海考卷是简单,可是平时的难度是大考难度的n倍。如果说教育模式,我现在更认同上海的教育方式。上海也不轻松的,但是上海分阶梯,你想小孩以后走读书出路的话,各种课外班你自己出钱出精力以后走自招!你不想孩子那么辛苦,那么你完全可以对口公办上上,快乐学习。好的学校掐尖一样你争我夺,但是学校里什么都有,兴趣班社团各种优质的活动,初中就开始开社会课题实践研究。我觉得很棒!我公司每年都有高二的学生到我们公司来实习一个月,给我们当小助理,在老家,高二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除了学校和家以外的地方。

3、如果同样毕业的孩子,总的来说上海娃对社会的认知度更全面。

4、上海本地人现在的出生率是多少?你知道现在多少上海学校里的孩子是你们外地的精英跑上海安家落户以后生的?你觉得外地那些生下来就自由发挥的的娃娃,能跟上海外地精英从小开始用钱填出来的娃娃比?你是不是太天真了?上海的本科率高就是上海高考简单?非洲本科率还低呢,非洲教育是不是比你老家好?

5、以为上海高考录取比例高,却不知上海高中多难考,一进大学就知道上海学生多厉害,大学一年就都把英语六级过了

6、我在上海读硕/博士五年,后又在上海高校工作八年。我出生江苏,八十年代中后期参加高考,现在南通高校工作。应该说,我对两地的教育还是比较了解的。

7、所谓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可能有一点点夸张,但基本还是符合事实的。南通的基础教育,在全国确实厉害。南通中学和各县市中学都非常优秀,每年高考985录取率都是均衡地非常高。

8、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也是很突出的。

9、基础教育上,如果真要拿两地相互比较,还真难说。讲高考,肯定江苏更胜一筹。但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统计上讲,显然上海更胜一筹。

10、总有人喜欢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在上海生活了若干年就对上海的城市文化城市底蕴了解得非常透彻了!如果上海真的教育水平低,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外地人拼命要在上海落户,要让子女在上海接受教育?为什么不回自己家乡接受高水平优质的教育呢?一边为留在了上海沾沾自喜,一边上海文化上海教育各种看不上。上海究竟如何,并不是靠哪个人来评判的。上海本地小孩,包括很多新上海人的小孩,的确很大一部分是从幼儿园阶段甚至更小,就有兴趣爱好的培养,譬如幼儿早教英语口语朗诵艺术类运动类。其实大部分家长未必指望小孩将来从事这个行业,只是希望小孩开阔视野,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有一定的欣赏水平。每个城市的文化不一样,家长思路也不同。

11、任何人看问题,谈看法,都要有事实为依据,历史地全面地看,实事求是地说,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切莫从概念出发,概而论之,信口雌黄。上海的教育水平如何,教育质量如何,人们的交化素质怎样,社会自有公论。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文化设置最全面的上海。自开埠以来,率先接受当时西方的教育方式,洋人开办的教会学班人心雨扣春笋,遍地开花了,大学也有人好几所,都是开全国先河的。报刋杂志也陆续出笼,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重视文化教育,从社会到家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解放后,在党和 *** 的重视和极力努为,上海从幼儿园起到大学,极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近来,各种各类文化教育课外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上海的家长极端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校外补课已成日常。试问,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下,文化素养,教育质量不高,都难。所以,那个上海教育水准不高的说法,要么是无知,要么是调侃。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实地到上海各类教育机构看一下就明白了。

12、这个问题,我来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说吧。我江苏泰州人,1999年毕业后到沪工作、结婚、生子,今年儿子考取华东政法,一路过来可以说真不容易,我是新上海人,无关系背景,小孩的读书就是顺其自然,幼儿园就是培养学习兴趣,小学读民办,养成好习惯,初中本来也想进民办,但这个时候门槛就高了,上小五班(上海小学5年制),考试选优,除非有关系,可以进想去的民办学校,不然除非孩子出类拔萃。结果未能如愿进民办初中,只好进入对口的公办初中,经历四年,初三开始为进入高中补课,代价不菲,进了本区的市重点高中,进入高中阶段分流严重,上海的小孩只有50%能够进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其他读职校或重本贯通去了,要进入上海的8大高中那也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高中三年那就花费时间和金钱更多了,高二开始补课,一节课1000大洋,一个月补课费至少1万,租房陪读,真是不容易啊!

13、上海因为是一线城市,所以生存并不是大的基本问题。再差的人家里总归会有一两套房子,随便找一份工作,也能过得不错,差异只是生活质量的优劣问题。所以学习并不是上海人的唯一选择,相应的社会的资源也并不是百分百地为了去取得高考的成绩而去分配,这从上海教委的教纲就可以看出一二,偏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14、而江苏的教育就不一样。因为大城市的资源分配优势,很多人还是对大城市趋之若鹜的。学生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很有可能一辈子就在小城市或者农村生活。所以高考只能唯成绩论,那就必然挤压了素质教育的空间。

15、江苏的教育本质还是一种平民教育,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大家通过努力还是能够争取到不错的分数,一分努力一分回报。因为这个本质导致江苏的学生,相对上海的学生来讲,视野不够宽阔,爱好不够广泛,缺乏社会实践,所以到了社会上你会发现江苏的学生相对是两头少,中间多,我们可以称之为“梭型”本质。这种本质下的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是非常辛苦的,但是现实也是残酷的,毕竟只有很少的人能够迈入更高的学府。

16、而上海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你会看到有钱家的小朋友会上很好的私立学校,上很多课外的辅导课,培养很多特长,参加很多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等等。而普通家庭情况的学生只能接受一般的教育,甚至在中考的时候就被淘汰,去进行技术培训,成为工人。所以在社会你会发现大量的成功的人士和和不成功的人士分居两头,我们称之为“哑铃型”本质。而这种本质下的学生,学生同样非常辛苦,顶尖的学校必须要求你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讲都是一种身心和财力的比拼。

17、坦白来讲,这两种本质并没有好坏之分,其实是一种社会资源分配的必然结果。

18、大城市有着天然的资源分配优势,人们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必然会往精英教育的模式方向发展。而小城市因为资源的错配,大城市对于他们来讲有着虹吸效应,除了那些能够拼爹的一小部分人之外,剩下的绝大部分人只能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

19、顶级高校招生的人也不是傻瓜,所以他们招收的是大城市精英教育出来的学生,加上平民教育出来的尖子学生,他们其实才是最聪明的人。

20、现在孩子压力大其实家长也一样,正好睡不着,顺便聊聊自己孩子的教育。

21、本人祖籍是江苏的,所以对江苏教育也有了解,对比亲戚家同年龄的孩子,江苏小孩读书确实比上海的要辛苦,学校管理也非常严,上了初中以后基本上都关在学校里;而我们上海的学校管理相对宽松些也更人性化,但是对孩子自觉性和家长的参与程度都是种考验。现在回想起儿子这十几年的学习历程,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其中的经验教训也分享给大家。

22、我们幼儿园选择的是民办双语幼儿园,虽然费用高一些但还是值得的,外籍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打下了基础,直到现在英语还是他强项;上小学时回到户口所在地读,因为要考虑到以后上初中的原因,尽管是一所公办小学但是对基础教育抓得也很紧,一点也不比民办小学差;居住地离学校比较远,所以每天在校车上时间要比同学多花两个小时,孩子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的确很辛苦。

23、后来初中选择了民办的,民办初中都要参加面试的,幸好孩子心理状态好表现不错,所以进了排名比较靠前的学校,这所民办初中教育非常的严格,每天作业量很多,初二开始基本上晚上都要到11点睡觉,初三有时都要12点后才睡,孩子和家长都非常累,尽管学校已经很忙了,外面补习班还是要报,但是都帮他集中在周六上,周日留给孩子放松下。我们比较民主,报补习班都让他自己选择,他不喜欢一对一那种,所以就报了大课班;初中的孩子心理问题很关键,家长不能强迫性管教,因为这时的他们进入了所谓的青春叛逆期;正因为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好,所以后来中考发挥也非常出色,年级排名足足上升了80名左右,顺利考取了市重点高中,能进市重点的孩子大多是精英,所以学生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尽管目前他成绩只能算中等,但是我们也不会逼他太紧,说实话也帮不上多少忙,协助他设定好今后发展的目标方向就行了,都大人了一切都得靠他自己来判断来承担,我们家长最多就是陪伴。

24、过几天孩子就要参加高考了,在这里祝他好运!!!

25、中国真正算的上国际化大都市的就那么两三个。还要硬着头皮说上海教育水平低的话,只能说对真正的强大一无所知了!

关于上海教和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考试院 上海市 上海 教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