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国计划经济的确立与结束时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国计划经济的确立与结束时间以及计划经济真的不如市场经济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我国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是什么时候
1、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2、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主要就是学习前苏联而得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所谓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为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以史实为依据进行思考,应怎样正确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是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这种体制之下取得的。但是,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5、随着斯大林在苏联更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他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1936年至1939年间,苏联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大批无辜的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和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之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过渡时期,第二阶段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曲折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过渡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主要任务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
2、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主要表现为: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1956年, *** “八大”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但是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持续发展,直到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文革的发生。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对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实行开放,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大力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其表现是:GDP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时尚发生了巨大变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主线。
中国 *** 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今年是 *** 八大胜利召开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是基本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确意见后来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国 *** 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再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来。6年之后的 *** 十三大提出了更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就构成这个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经济是基础,是手段,落实到社会层面就是要着眼于民生问题的解决,这也是与中国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一致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新中国60余年的历史分作六个阶段加以讨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 八大召开之前是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革故鼎新,为新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奠定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
从1956年 *** 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历经曲折,但是大规模开展的工业化建设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人们从亲身经历的探索和曲折的反思中获得了开辟新路、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之所以将这20年放在一起来看,主要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民众生活变化不大,相关体制包括计划经济、二元结构、单位体制等等也一直延续下来,还有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和越来越“左倾”的指导思想等。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1982年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时间不长,是一个结束动乱后休养生息、拨乱反正的阶段,执政党的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从酝酿、徘徊、躁动中逐步形成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中国再次迎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春天。
从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开启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从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个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接下来的10年是第六个阶段,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更为全面的小康社会,民生建设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视。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阶层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且极为复杂,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实现更加和谐更加协调的发展,因而社会建设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国60余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特别是改革以来几个阶段的民生进步和发展取向,也暗合着马斯洛揭示的人类需求层次阶段性台阶式提升的基本走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 *** 新闻网-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经验和展望
三、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是在什么时期,1978年前吗
1、时间:1949——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改革开放——1992年 *** 十四大才明确提出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内容: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版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权关系。
3、作用:完全 *** 行政手段调控经济。
4、计划经济(planned [command] economy 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5、(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所有制的结构来看,改革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一大二公”的特征十分明显,完全符合传统计划经济的共同标准。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公有程不同,城市工业经济所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则主要以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指令性的农产品统购计划和相应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完整的集体产权。(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 *** 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 *** 的附属物。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而企业的绩效则完全表现在对计划的完成和当局的偏好。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导致计划多具有刚性而缺乏灵活性。(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 *** 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
6、(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 *** 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 *** 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7、(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这导致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 *** ,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
8、(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但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行为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社会性生产和团队生产过程,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和贡献率无法做出准确测量,这给按劳分配规则的执行带来了困难。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实践来看,多数按劳分配实际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 *** 。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 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一结构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是造成后期改革最初发端于农村的根本原因。(8)对外封闭型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
OK,关于中国计划经济的确立与结束时间和计划经济真的不如市场经济吗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