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神农本草经》是谁写的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1、《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素问》、《灵枢》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其成书年代一向有争议,大约是西汉以后的作品。成书时间一般有三种流传说法:
2、一、《黄帝内经》是“三坟之书”其中之一,有人认为是黄帝所写,但黄帝年代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留下资料说明当时的医学背景,可信度非常低
3、二、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北宋程颢、司马光都持这种立场。
4、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里,从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等角度,都不乏春秋战国的背景。因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之久,确实可能包含多种观点、不同习惯的内容。
5、程、司马二人不觉阴阳五行为儒生伪造,由于利益冲突,故隐没之,此称春秋笔法。
6、三、认为《黄帝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时间约在西汉。
7、《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而《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类来主持的,分工校正方技类,而由李柱国来分工、校正医书,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而被认为《黄帝内经》最晚也要在公元前26年成书。
8、最早是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史记中记载不少当代医学,如公乘阳庆、仓公、扁鹊等,但唯独没有记载更为重要的《黄帝内经》,所以被认为不可能早于写《史记》的时代,司马迁是在公元前99年入狱时撰写了史记,从上述推论《黄帝内经》大约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
9、自先秦之际天六地四,说卦传曰:参天两地而倚数,西汉之时,儒生杂用五行,故有五藏六府之谬说,此等谬说一律出自孔子家语。
10、1973年,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导引图》等14件医书,而墓主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轪侯利仓之子,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
11、这些文献较为简略粗糙,例如只有十一经脉,而黄帝内经是十二经脉,从理论的简繁、完善程度上认为,十一经脉要早于十二经脉,也就是完备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
12、由是观之黄帝内经必成于西汉末年至文风稍似六朝之时,故《素问》、《灵枢》当是伪作
13、《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4、《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15、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16、《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17、《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18、《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19、《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20、黄帝内经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
21、2010年中国向“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提案据认公元1339年木板印刷,由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通过将这部文献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22、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了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医亦称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已经是预防医学的理想。
23、黄帝内经影响了其后的中医经典。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2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二、《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何时
1、相传中国之一部药学著作《本草经》是神农氏所作。《本草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本书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药物学的成就。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则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明以后刊印的多种题名《神农本草经》的书,都是后代的辑佚本。
2、书中除总括了药物总论的序例外,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类)。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
3、在药物理论方面,书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药物学理论。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本书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但其内容也夹杂了一些道家的记述,如所谓“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类。
4、现存最早的辑本是明·卢复辑本。而流传较广的为清·孙星衍等人辑本、清·顾观光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后3种辑本建国后均予重印。
三、神农本草经创立的时间
《神农本草经》原本早已散佚。现在的本子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神农本草经》内容而辑成的。现代学者,对那些上古留传的搞不明白的经典都抱着“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智慧的结晶”这样一种框框为前提,大多都认为《神农本草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集体所创作的作品。
四、神农本草经是什么朝代
1、《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朝代,《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2、《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3、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之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五、谁能告诉我《神农本草经》到底是成书于哪个朝代
1、《神农本草经》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2、《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之一次系统总结。
3、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4、《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5、《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
六、《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是什么时候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关于它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神农、黄帝时代的作品,显然是不可信的;有人认为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有的说成书于秦汉之际,也有人据考证断定成书于东汉。这些看法孰是孰非,在目前缺乏实证的情况下,很难作出确切的结论。南朝齐梁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说:“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颜之推《颜氏家训》亦云:“譬犹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常山、奉高、真定、临菑、冯翔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由后人所掺。”两人都指出,《神农本草经》所记药物产地,多为后汉时所设置的郡县名,因此,推断本书为后汉时所作。另外,书中内容多重视神仙养生、服石炼丹,与东汉时风气也相合。因此,医史界多以东汉为该书的成书年代。
七、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还有待考证
题主是否想询问“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是什么时候”?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专家认为成书于东汉时期。这本书共收录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多个领域。书中对每种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后世的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医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本次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和《神农本草经》是谁写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