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重阳节是什么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重阳节是什么时间的知识,包括乞巧节是什么时间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重阳节在每年什么时候
1、重阳节日期是固定的吗重阳节在每年什么时候
2、重阳节时期若是看农历,是固定的,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若是看新历,那么重阳节时间是不固定的,时间随农历时间而变化。
3、重阳节是由上古时期秋季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今天则为登高赏秋、感恩敬老的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日期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4、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只是随着时间的演变,重阳节更倾向于登高赏秋以及感恩敬老。
5、在1989年的时候,农历九月厨具还被确定为“敬老节”。于是九月初九就慢慢变成了敬老感恩、饮宴祈寿、登高健身的节日。
6、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辞青等活动。这一天还有着晒秋、放纸鸢、登高、祭祀海神、赏菊、祭祖、佩茱萸等民俗活动,有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的食俗。
7、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就是习俗之一。
8、古时候的人们会在农历九月九日这天登高赏菊,在他们的胳膊上就会佩戴着插着茱萸的布袋,这个布袋就是所谓的“茱萸囊”。
9、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10、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11、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12、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13、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14、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二、重阳节的习俗和时间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所以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那么大家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一个说法,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也有人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因为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重阳节的习俗和时间了,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习俗呢?
三、重阳节时间是几月几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所以重阳节又叫重九节。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同音,因此重阳节又意味着长长久久,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重阳节又恰好在秋天,金秋佳节有着深远的寓意。人们对重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也有不少赞美重阳节的篇章。
重阳节的核心是尊敬长辈、设宴祈福、登高赏菊。重阳节最早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到了汉代被正式定为一个传统节日。相传东汉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住的地方被瘟魔缠绕,父母也因此而死。
于是桓景就到东南山拜师学艺,想要打败瘟魔。桓景学成之后,他的师傅给了他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瓶菊花酒。桓景回到故乡,把茱萸叶子分给百姓,让他们到高处去,这样瘟魔就不敢靠近他们了,又喝了菊花酒,之后就去找瘟魔决斗,最终成功的将瘟魔杀死。从那之后,重阳节就产生了,并且还有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因为重阳节的时候是菊花开放的更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人们会在这一天跟家人、朋友一起赏菊花、喝菊花酒。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有的地方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并点上蜡烛,意寓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之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