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实业救国兴起的时间的问题,以及和实业救国开始于哪一年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实业救国思潮什么时候兴起的
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达到 *** 。
1、“实业救国”,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 *** 战争时期。爱国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辱。
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的思想直接发源于这一主张,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大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5、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 *** 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6、五四运动后,“实业救国”仍有余波。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仍时有鼓吹实业救国论者,其中一部分人是以此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但多数则是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
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时间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并在辛亥革命后的20世纪初期达到顶峰。
1、该思潮最早可追溯至 *** 战争时期。爱国思想家魏源在那时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对抗外来侵略。这一思想在中国近代众多改革方案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2、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直接源于实业救国的主张。该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工业,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军队的强大。
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之士开始积极投资建厂,用实际行动支持实业救国的理念。
4、辛亥革命期间,众多报纸杂志纷纷倡导实业救国,提出了国家振兴实业的“要道”共五条,使实业救国论变得更加完整。
5、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依然广为传播。民族资本家大力推广国货, *** 外国的经济侵略,保护民族利益。
6、五四运动之后,实业救国论仍有影响力。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继续宣扬这一理念,尽管其中一些人用它来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但多数人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愿望。
三、实业救国思潮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1、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甲午战争之后,清 ***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由此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张謇,荣宗敬等一批实业家。
2、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3、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4、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5、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 *** 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 *** 主义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6、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主张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中国实行革命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
7、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活动与主张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 *** 作用。
四、实业救国的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当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五、实业救国思潮什么时候兴起
1、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甲午战争(1894~1895)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
2、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对于储金救国之感言》)。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实业救国论经他提倡而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
3、实业救国论还被一些资产阶级人物作为加强对工人剥削的理论根据。辛亥革命前,梁启超就以实业救国论为依据,把资本家的利益说成是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工人的利益则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宣称要使资本家能够振兴实业,同外国资本进行竞争,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是必要的。
4、1920年,上海资本家穆藕初鼓吹振兴实业必须降低工人的工资的论调,说工人要求“多给工值”,就会使“实业界??蒙其害”,结果使外国更加占据中国市场,“制我全国之死命”(《藕初文录》)。
5、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一部分人,对实业救国论曾有过批评。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曾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 *** 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孙中山选集》)。
6、他正确地认识到在清朝反动政权下,是不可能靠振兴实业来救国的;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才能为振兴实业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当然,孙中山认为“民国”建立后就可“产业勃兴”,这又表明他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政权的危险还缺乏认识。
7、五四运动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仍时有鼓吹实业救国论者,其中一部分人是以此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但多数则是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业救国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