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上海登革热,登革热红疹图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上海报告9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登革热病毒是否会传染
1、上海疾控中心目前显示数据,上海已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9例,相比往年输入性病例有所下降。但疾控专家表示,仍要警惕本地传播,要做好防蚊灭蚊的工作,若有状况及时就诊。研究人员表示:“登革热感染人口基数较大,但90%以上的人权不发病或轻症状,因此病死率较低。但发展成病重的患者,死亡率高达50%,所以防止重症是关键。”
2、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致的主要经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感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痛、厌食、肠道紊乱及全身衰竭。此外,登革病毒尚可导致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后两型临床症状危重,死亡率较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严重胃肠道症状如持续呕吐、腹痛、黄疸、甚至神经意识改变以及严重脏器受损,出现急性肝肾衰竭、脑病货脑炎、心肌病等。登革热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之一次之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进入血液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
3、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蚊媒传播,主要是由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传播给人类,目前人类是主要的感染人群,登革热只有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传播。
4、在等个人高热的地区,人们应该做好防蚊虫的措施,避免蚊虫叮咬,一旦感染,立即去医院处理救治,并回家做好隔离,注意防护。若换上登革热之后,应该尽量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营养和水分,出现发热的状况尽量采用物理降温。
二、上海报告9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这种病毒如何预防
1、根据近日上海疾控中心的消息,上海已经出现九例登革热病例,这些病例均是输入病例。上海市公共卫生专家表示,登革热每年都会出现,今年在新加坡的情况特别严重,截至8月,新加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两万例。但是我国情况不是很严重,大家不用过于恐慌,但是还是要警惕疾病的传播,做好预防工作,如及时灭蚊、涂抹驱蚊剂等。
2、登革热是指登革病毒经过蚊虫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被登革病毒感染后,可能会表现为发烧、高热、头痛、肌肉酸疼,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现象。这种病经常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的流行区域。今年是新加坡遇到登革热疫情最严重的一年,我国也接连出现了登革热病例,需要警惕与预防。
3、想要预防登革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理感染源。比如地方性流行区域内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的监控预报工作,早发现病情,早诊断,早治疗,并且要及时隔离。对于可疑的接触者应该及时医学观察,并且患者应该隔离在有纱窗的病室内,避免被蚊子叮咬。因为,得了登革热的患者如果一旦被蚊子叮咬,这些蚊子可能就会携带病毒,从而咬向他人。
4、预防登革热的第二个途径是切断传播途径,防蚊就是根本措施,比如及时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的滋生地,及时清理居住场所周边的清水,对潮湿的地方及时消杀,大量喷洒杀蚊剂。此外,在夏季,人们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尽量避免被蚊子叮咬,可以带一些驱蚊剂,戴上驱蚊手环。第三点就是保护易感人群了,要提高人群的抵抗力,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自然就不容易得病了。
5、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
三、登革热的死亡率是多少
1、登革热是一种古而不老的传染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录的登革热发生在1779年,在印尼雅加达、埃及开罗及美国费城爆发流行。现已查明它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地区性流行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肆虐已有一个多世纪,近年仍有流行的势头。每逢夏秋季节,便是登革热作恶之时。
2、“虽然你没有因为它而死掉,但是还不如死掉的好。”一位研究登革热的专家古博勒(DuaneGubler)曾如是说。他曾经3次不幸染上登革热,之一次染上登革热的时候,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高烧、四肢关节肌肉疼痛难忍,全身骨头像断了似的——他深刻地“领教”了绰号为“断骨热”的登革热的厉害——那种生不如死的滋味!
3、登革热的病名源于西班牙语,是形容患者由于发高烧、关节疼痛导致走路时步履蹒跚、步态造作夸张,颇像当年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走起路来那装腔作势的样子,故又称“公子热”。亦有根据其症状称为“关节热”或“碎骨热”的。在人类对该病有所认识的近一个世纪之后,于1869年,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正式将其命名为“登革热”。现在登革热的死亡率一般在0.1%左右。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登革热死亡率可以高达15%,甚至30%~40%。
4、所有典型登革热患者均有发热症状,起病急,先是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摄氏度。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降至正常。部分病例于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好像骨头都断了一样。一些患者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患者在病后3~6天可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持续5~7天。近半数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血尿等。患者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5、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登革出血热。这些患者在开始时的2~5天与典型登革热没什么区别。但就在退热前后的24小时,病情突然加重,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淤斑常见于四肢、躯干或其他部位。严重者出现消化道或其他器官出血、肝肿大,血压进行性下降,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即进入休克状态,可于短期内死亡。如仅有出血,称为登革出血热;若同时有休克,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6、“它是疟疾的穷亲戚。”一位国外医学专家如是形容登革热,这主要是由于登革热的爆发地点大多在东南亚、印度、西太平洋和南美洲等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疟疾也是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两种疾病似乎都与贫穷有不解之缘,与恶劣的卫生条件很有关系。
7、登革热以前只有零星的爆发,近年发病的趋势正在上升。在20世纪的50~70年代,登革热的流行只局限于少数国家。80年代登革热已袭击非洲、美洲、地中海东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2/5的人口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收到大约50万份登革热病例报告,但是,据估计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在住院病例中,90%的患者是1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死亡率为5%。因此,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
8、登革热流行多为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匿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令人措手不及。早在1873年,我国厦门曾发生过登革热。1928~1929年,在广州、厦门、杭州、宁波、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流行。1940年,本病在上海至南通广大地区流行。1942~1945年,本病流行更加严重,不仅流行于沿海地区,甚至蔓延到内地如汉口等地。1978年5月广东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疫情迅速向四周蔓延。2002年夏天广州出现登革热流行,有1000多人发病。连北京等北方城市也有病例发生,曾经一度惹得人心惶惶。由于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往往首当其冲。
9、登革热通过蚊虫(伊蚊)的叮咬吸血传播。伊蚊吸血后10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其传染期最长可达174天。现已查明,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两种花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10、“埃及伊蚊”是深褐或暗黑而具有银白花斑的花蚊子,它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但也扩展到亚热带地区。雌蚊白天产卵,早晨和傍晚四处活动。在叮咬了某个染毒个体后,花蚊子有时想“换换口味”,改换叮咬对象,这样就直接把病毒传给了后者;或病毒在唾液腺中繁殖8~10天后再吸血时传播病毒。被感染的蚊子可终生保持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能力,甚至可经卵遗传给后代。这些事实可解释登革热突然爆发的原因。埃及伊蚊在我国的分布很局限,主要分布在海南,其次是广东和广西。埃及伊蚊广泛地滋生在住宅区的各类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而在我国,它还可滋生在室内的饮用水缸积水中,其次是户内外积聚雨水的缸罐中,是典型的嗜人血的“家蚊”。
11、“白纹伊蚊”是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也称花蚊子。它的原发地是东南亚和亚洲温带地区,后扩散到夏威夷,南达澳大利亚,西至非洲的索马里和马达加斯加,近年来白纹伊蚊也被动地扩散到美国、墨西哥、巴西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白纹伊蚊不仅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而且与多种虫媒病毒病有关,因而被称为“亚洲虎蚊”。白纹伊蚊被带到美洲,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医学昆虫事件。白纹伊蚊也是白昼活动、凶猛吸血的蚊虫,雌蚊非常活跃而且喜好人血,只要人走近白纹伊蚊的滋生或栖息地,很快就会惹来雌蚊吸血。它们多在室外吸血攻击人,但也会侵入室内吸血。白纹伊蚊主要在人工或植物容器积水中滋生,如花盆、缸罐、竹筒、树洞等。在我国南方,几乎所有能够积聚雨水的物件都可能滋生白纹伊蚊。奇怪的是,废旧轮胎积水是白纹伊蚊最喜好的滋生场所之一。
12、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是蚊子叮吸人血、交配繁衍的“快乐时光”,也正是人们饱受登革热肆虐的苦难之时。
13、目前尚无治疗及预防登革热的特效药物和疫苗,临床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宜过早下地活动,以防病情加重。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有出血倾向者可用止血药物。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
14、许多时候,登革热是一种“进口”的传染病。到国外疫区旅游、公干,都有可能把登革热带回来。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也会让蚊子“走私”进来。必要时可实施对有关入境人员进行检疫和对交通工具进行灭蚊处理。由于登革热有两周的潜伏期,患者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这给口岸检疫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5、急性患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在患者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紧急杀灭成蚊工作,尤其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在灭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蚊媒滋生地。
16、流行期间,使用杀虫剂杀灭室内外成蚊是必需的和紧急的 *** 。室内可以采用纸烟剂、块烟剂熏杀成蚊或喷洒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需要到登革热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时,可用驱蚊剂涂抹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洒在衣领、袜子等处以防止蚊虫的叮咬。
四、上海报告9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这种病有哪些症状
1、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的最新信息,截至到目前,上海市已经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9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上海市的输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但是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还要警惕本地传播和流行。市民需要做好灭蚊防蚊的工作,从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之后,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据介绍,我国目前尚无登革热疫苗的应用,也没有特效药物可以应用。登革热传染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就是住院隔离或居家隔离、对症医治。
2、据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病媒科主管医师刘曜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由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的症状是头痛、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等,登革热在我国属于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它主要流行于全球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夏秋季发生。我国出现的一般只是零星几例,大家无需为此恐慌。
3、因为登革热人与人接触不会传播,所以防控登革热的关键就是灭蚊防蚊。白纹伊蚊是上海最常见的蚊虫种类,腿上有白斑,胸背有白线,俗称为“花脚蚊子”。白纹伊蚊是攻击人类的最凶猛的蚊种之一,被它叮咬后,人的身体反应较大,经常奇痒难忍,蚊子叮咬的包也较大。白纹伊蚊传播的疾病较多,包括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裂谷热等。
4、上海疾控部门在每年白纹伊蚊活动期来临之前都会进行全城灭蚊行动。“我们呼吁市民人人动手,参与全城灭蚊行动。”具体的灭蚊 *** 有以下6种。房前屋后的缸、罐、啤酒瓶等积水容器要及时清理;空调水接水盘、饮水机接水盘、花盆托盘等位置的积水要及时清理;家用的水缸、水箱要加盖;防止垃圾堆积,将垃圾放入密闭塑料袋或密闭容器中;家养的水生植物要勤换水、清洗容器、清洗根须,容器底部注意不要留存积水;房前屋后沟渠的死水要注意排干,下水道及时疏通,及时平洼填坑等。
OK,关于上海登革热和登革热红疹图片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