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上海考古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上海考古以及上海出土的文物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上海博物馆文物
1、《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也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唯一的传世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共有两行15字。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之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2.德方鼎是一件铸造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德方鼎
腹,足部变得细长,德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在它的腹内底部铸有铭文,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1]德方鼎是青铜器中的饪食器,铸于西周成王年间,它通高24.4厘米,口纵14.2厘米,口横18厘米,在口沿的两边,此器有两只立耳,折沿浅腹、柱足细长。德方鼎的腹饰为兽面纹,两侧的龙形纹以细雷纹为底,足上端饰牛首纹,纹饰十分清晰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宝尊彝,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李峪村位于山西浑源县城西南。八十年前的1923年,村民在其东南的李峪庙坡掘土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这就是著名的李峪村青铜器(又称浑源青铜器)。这批青铜器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别致,纹饰具有独特风格,出土后即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因为生逢乱世,这批瑰丽的青铜器出世后饱经劫难,大部分流散于海外,国内仅存少数,部分珍品为上海博物馆所藏。这其中便有一件堪称是古代艺术之瑰宝的被称之为“牺尊”的特殊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三个空穴原来应该有盖,但已经缺失,牛尾也没有了,只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窟窿。从其特殊的结构分析,它有可能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其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牛腹用来温酒。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兽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这种器物在青铜器发展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其造型与牺尊近似,而在考古和文献中均未有合适的名称取代,便也沿用旧称把它命名为“牺尊”。上海博物馆的这件牺尊集盛酒、温酒为一体,为目前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二、上海市历史遗迹可参观的有哪些
1、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被命名为崧泽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
1961年至1976年,3次发掘共揭露面积 703平方米,发现几何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居址遗迹,清理墓葬 100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报恩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龙华塔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03米(自底层围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龙华塔底层塔心室地面与底层围廊地坪面高差0.44米。
每层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以斗拱向外挑出飞檐,出檐甚宽,檐角悬铁马(俗称铜铃)。龙华塔在自身纤细、轻灵、飘逸的基础上,融入了吴越文化,是中外建筑文化合璧的产物。2006年5月25日,龙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因寺内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属于禅宗临济法系,修习禅法,故又名玉佛禅寺。玉佛寺作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它虽地处繁华的市区,却又闹中取静,被喻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玉佛寺创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师。玉佛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 *** 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又称静安古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其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
静安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整个庙宇形成前寺后塔的格局,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三、上海哪些大学有考古和文物鉴定专业
1、不像北大、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上海高校未专门开设考古、文鉴等专业。其实大学本科多学点通才教育的课程比较好,研究生再专门研究某一方向,这也是国内院校开设考古等方向性强的本科专业不多的原因。以下三所位于上海的大学招收与你要求专业相关的上海籍文科生。
2、复旦大学的历史学类,先按大类招生,大三再分专业,包括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两个专业;
3、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学科目里有较多考古、文物、博物馆课程;
4、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和华东师大相仿但更侧重于历史学,最后推荐。
5、但凡好点的院校地质学都是只收理科生,这是因为地质学的理科特色太鲜明了,文科生即使转专业过来也是很苦的。岩石学、结晶矿物学、构造学是地质的三大学科。相关的学科还有工程力学、测量学、遥感、地理信息(GIS)、地球化学等;技术方面有钻探、测井、物探、CAD或MAPGIS等;分方向后,还要学更专业的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矿山地质,采矿工程等。
四、上海这片地方的历史有多长有什么考古发现
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上海,只是一座近代新生的城市, *** 战争之后走向繁华的“东海渔村”,所谓“百年看上海”,历史非常浅薄,犹如“暴发户”一般。
然而,上海“控江连海”,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又背靠江南膏腴之地,是对外贸易的超级良港,古人难道视而不见?近年来,上海诸多考古发现揭开真相,其中挖出一座古镇,新发现改写上海历史,以至学者感慨:上海已经繁华了一千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
1988年,在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考古专家发现数口唐代水井,让青龙村变得与众不同。但直到20年之后,随着青龙村出土遗迹越来越多,证实该地区有一个庞大的遗址,于是在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开始了该地区全面勘探与发掘工作。经过六年考古挖掘,到2016年,一个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庞大古镇重现天日,其中有两个发现极为独特。
一,考古出土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涵盖唐宋两个朝代。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下图,考古出土的瓷器)、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
二,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中的隆平寺塔遗址,根据史书记载,隆平寺塔始建于1023年,呈八角形,共7层,据估测可能高达50多米。更为重要的是,隆平寺塔紧邻吴淞江入海口,这是一座导航灯塔。
灯塔与众多瓷器的出现,显然说明早在唐宋时期,上海对外贸易已经非常繁荣,颠覆了我们印象中的上海前身——“东南渔村”形象,史书记载证实了这一点。
唐代之前的上海,在史书上只留下寥寥几笔,但唐代之后的上海,却在史书上不时出现。
明朝正德《松江府志》记载:“青龙镇在青龙江上,天宝五年(746年)置。”北宋《吴郡图经续记》记载:“今观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经华亭,入青龙镇,海商之所凑集也。”南宋《绍熙云间志》也有“青龙镇去县五十四里,居松江之阴,海商辐凑之所”的记载。
可见,考古出土的古镇就是史书上的“青龙镇”,紧邻江海交汇之处,是对外贸易的必经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史书上的青龙镇,繁华的让人不敢想象。
根据宋朝史料记载,最迟在北宋时期,上海青龙镇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
《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商税额为15879贯403文,在两浙路各镇中居首,是华亭县的1.5倍、昆山县的2.13倍。商税额度的多寡,侧面反映出青龙镇的繁华程度。
南宋初年,上海青龙镇进一步繁荣,镇上有三十六坊,有镇学,有酒坊,茶、盐、酒等务在镇上均设有税场。梅尧臣《青龙杂志》载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
1133年,北宋灭亡六年之后,南宋在青龙镇单独设立市舶务,隶属于两浙市舶司,而青龙镇在行政上隶属于华亭县。一个区区小镇,却单独设立市舶务,在宋朝历史上极为罕见。
由于青龙镇市容繁华,时人誉为“富商巨贾、豪宗又姓之所会也,人称小杭州。”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将区区一镇之地的青龙镇比作小杭州,足见青龙镇之繁华。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繁荣程度不下泉州、宁波等海贸港口的青龙镇,为何长期不为人知,以至直至近代,上海还被视为寂寂无闻的“东海渔村”?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曾经繁荣的港口,为何会消失在历史中?
上海考古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上海出土的文物、上海考古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