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就会有糯米制品的点心出现,在宁波最有名的是宁波汤圆,芝麻猪油馅,现在还出现豆沙馅或者水果馅的,那是推陈出新。糯米圆子加酒酿一起煮,最后淋蛋液,是酒酿蛋花圆子,年菜里最后上桌的甜品。宁波人还有一种糯米制品,叫“KUI”,土法写成“块”,差不多就是麻糍。
这种糯米麻糍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以前糯米少见,都留着过年吃。做年糕的同时,也做少量的麻糍,大多数是做成甜点心待客用。
我们宁波余姚三七市年糕和麻糍都有名,今天这些就是朋友送的三七市的麻糍。麻糍是糯米制品,粘性足,做点心不容易成形,今天用它来炒着吃,就像做炒年糕或者炒面一样,你可能从来没尝试过吧?
先把麻糍切小块,煎至两面金黄定型,外壳酥脆,这样炒起来才不会把所有食材都粘在一起,变成一团。炒好以后喷香,韭菜豆芽肉丝冬笋自然好吃,那麻糍的口感更是让人惊艳,炒了一锅,一家人每人分得一小碗,都说好吃,有创意!
麻糍比较难消化,每人尝一点也就差不多了,春节炒一盘上桌,每人夹几筷子,刚刚好!
主料:糯米麻糍3只210克,韭菜30克,豆芽250克,冬笋1支170克,肉100克
辅料:油30克,盐适量
食材
麻糍切小块,肉切丝,豆芽择净净洗沥干,韭菜切寸段,冬笋去壳在水里煮10分钟后,捞出切丝备用
热锅冷油,下麻糍块小火慢煎
煎至两面金黄,壳硬而酥脆捞起备用
原锅原油爆香肉丝
入冬笋丝和豆芽翻炒
炒软后加适量盐调味
豆芽的水份差不多炒干了,加入麻糍块
入韭菜后关火
用余温翻炒均匀即可。
趁热吃,咸口的麻糍,外壳酥脆,内里绵软,非常香,搭配冬笋肉丝和豆芽,用韭菜添香,没有韭菜用香葱也可以。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元旦假期中,江西多地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传统民俗文化中喜迎新年。
在江西南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新春剪纸DIY创意互动区,兔子灯 *** 、剪纸等多个体验活动为新年增添一份喜庆色彩。其中,精妙绝伦的豫章剪纸作品吸引了许多市民加入进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为新年剪出一纸祝福。
元旦假期,江西上饶葛仙村集市上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摊位,此起彼伏的买卖声吆喝声,腊肉、麻糍、年糕、冻米糖等地方特有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一口甜美让你欲罢不能——麻糍青团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日子,除了要扫墓祭祖外,就又到了宁波人吃麻糍吃青团约定俗成的日子了。
清明节前,妈妈总会做一顿"清明祭饭",采用一些时令菜祭祖。还会摆上2道我最喜欢的点心——麻糍和青团。每次我都眼巴巴地等着祭拜完祖先,就可以拿桌上的这黏黏糯糯的点心吃了。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清明的时候要吃麻糍和青团,妈妈告诉我:"宁波有那么一句老话'清明麻糍立夏团'。麻糍,在宁波老话里谐音为"呒事",所以在阿拉宁波人心中有着"平安无事"的寓意。"
然后,妈妈给我拿了一块麻糍,说:"再给你讲个故事吧。"小孩子嘛,最喜欢听故事了,我接过带有丝丝清香艾青味的麻糍,咬了一口,糯米的韧劲和松花的柔绵夹杂着芝麻的香甜味,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说:"好呀,好呀,我最喜欢听故事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啦都是有尾巴的。尾巴一共有十节,黄了九节的话,人就要去世了。人看到自己第九节的尾巴开始黄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快要去世了,就会自己去山里挖个洞爬进去等待死神的降临。用糯米做成麻糍被,撒上松花,带进山洞,盖在身上,饿的时候就拉起来咬一口。等到去世了,外面活着的人就会把洞封住,这样的 *** 一代传一代地流传了下来。然后又有一个首领,他年纪轻轻就发现自己的第九节尾巴开始黄了,他只好挖了个洞,带着麻糍被去等死,可是谁知道,他这样一等,等了100年,他的子孙给他送了一条又一条的麻糍被,全被他吃了,最后他总算去世了。他的子孙看他那么长命,就把他吃剩的麻糍被分着吃了,这些人吃了果然也都长命了。从此,他的子孙每年的清明节都会做好麻糍被去扫墓,
扫完就把麻糍分着吃了,然后这个习俗就流传的今天了。""哦~这个样子的啊。"
麻糍是没有馅的,而青团是用麻糍趁热包上馅料,
我比较喜欢青团,因为又可以吃到糯糯的,韧结结的皮,还能吃到甜而不腻的馅。提到馅,宁波人包青团的馅花色很多的,有黄豆馅,
豆沙馅等甜的馅,
还有咸菜肉丝馅等咸的馅。
不过,在我读大学前,对青团的印象就是甜的,但是上了大学后,一个余姚的同学,带来了他妈妈自己做的青团,有着一个糯米胃,特别喜欢吃这种东西,就开心的接过了这绿莹莹,亮晶晶而且晶莹剔透的青团,就像个翡翠宝石的工艺品。满心欢喜地一吃,
瞬间震惊了,问:"为什么里面是咸菜?青团不该是甜的吗?"你们知道那种在你观念里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下子毫无征兆地颠覆了的感受吗?"怎么不能放咸菜了?"我同学也一脸的疑惑。这样就开启了我们班上的青团的"甜"与"咸"之争,我发现很多主城区的同学都表示青团就是甜的,而一些下级市的同学表示青团咸的甜的都有。这就和汤圆一样,在我心里宁波传统的汤圆就该是甜的,而下级市包的汤圆有放甜馅的也可以咸馅的。然后我再吃了一口这咸味的青团,发现多吃几口,味道也还行的诶,满口嚼劲的皮,带着悠悠的艾青味,再配上清口的咸菜,吃起来口感软糯中带着爽脆,双重的口感,给我带来了新颖的体验。
我们这做麻糍最出名的就是宁海啦。有次去宁海的时候,正好赶上有当地人在那打麻糍。看起来这打麻糍和打年糕一样热闹,就凑过去热闹热闹。当地大叔热情地给我介绍,说这糯米是头一天晚上浸在木桶里,然后早上淘洗干净,
再上笼蒸,蒸得时候要将糯米粉一层一层的放,不能一股脑得都放进去,不然容易不熟。等糯米粉熟了以后,再将艾青处理清洗干净,
就可以上锅蒸,在蒸一会就可以出锅了。将糯米放入石臼,然后再将艾青和糯米搅拌均匀,再倒上一些白糖,
接下来就是我看到的——捶打啦。这要两个人的完美配合,一个人拿着木锤,每打一次,另外一个人就要快速地伸手将糯米团翻个面,来确保这糯米团的每一处都受到捶打,
我看着总为那位翻糯米团的大叔担心,怕他的手被木锤子给砸了。然后,一位大叔问我要不要试试打麻糍,我搓手跃跃欲试,起初觉得只要不砸到人家的手,这捶打还是很简单的,没想到上手一试,还是有点小难度的,容易打偏,打到了石臼的边上,就是没打到糯米团上,而且这木锤拿着又重,打了两三下就累了,就把这技术活交还给了大叔,大叔们轮番上阵搡打,这糯米团经过了木锤的千锤百炼差不多就算是完成了。最后,一位大伯在桌子上撒了一层黄色的松花粉,
将打好的糯米团放在上面,再在糯米团上撒上一层松花粉,
拿个擀面杖来擀这巨大的糯米团,擀成1cm左右的厚度,
再冷却一下,
就用刀切成方形,
这样麻糍就算是做好了。
热情好客的大叔,拿了一块麻糍给我尝,看着这墨绿色的麻糍,一下子就吊起了我的胃口,刚打好的麻糍很软,
又不粘牙,淡淡的艾青味,细品又能品出一丝丝的甜味,那久违又熟悉的清明记忆在脑海里一点点地从模糊到清晰。
在清明吃麻糍和青团,吃得是时令之美,念得是已故之人。
编辑:Betty 部分图片来源于 ***
麻糍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尤其以漳州手工麻糍为著。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外皮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
漳州麻糍的 *** 工序分两道:一是麻糍皮的 *** ,二是包麻糍。麻糍皮由当地特产糯米做原料。其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梗米之间。
麻糍具有软而不粘、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等特点,是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食物。
漳州这几家店:杨木顺麻糍、青年路孙氏麻糍、老游麻糍,带你回味童年的记忆。
手工是对时间的敬畏和尊重,在当今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我们应对手工 *** 加以保护和传承,那是饱含情感的食物。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阿婆,跟你们讲一个特别搞笑的事情,年前家里的家里的小侄子给我打 *** 说:姑姑,你们公司的大福雪媚娘特别好吃!
我一听乐了,我在想我们公司只有麻糬产品,哪来的大福雪媚娘?估计是小侄子把大福、雪媚娘还有麻糬当成一个东西了!作为一个专业的吃货,我必须不能让自家的孩子在吃的方面缺少文化!
麻薯:其实它正式的书写应该是“麻糬”,或者“麻糍”。作为一个美食大国,以糯米为原材料 *** 出来的美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淮水为界,北方用糯米 *** 出的美食叫“年糕”“糍粑”,其中天津就有一道美食叫做“驴打滚”(黄豆糍粑),浙江、江西、闽北一些地区 *** 出来的美食称为“麻糍”、“麻集”,用闽南话音译后即为“麻薯”。
传统的麻薯 *** 上是以糯米粉为主,加上少量糖粉,小麦粉经过揉搓蒸等多种工艺制成,相当软而有粘性,整体造型成圆形,吃起来软糯而有弹性,里层有绵密的馅料,如红豆馅、绿豆馅、芝麻馅、芋泥馅,新潮馅料则添加了一些果肉、果酱,口感更佳丰富。
大福:大福其实是麻薯的一种,外皮是糯米制成,会添加一些白粉防止沾手,馅料会放一些红豆、豌豆黄等等,因其馅料丰富,甚至比麻薯皮更多,形如“大腹”,所以有得名“大福”。
雪媚娘:
大福和雪媚娘一样是地地道道的日本美食,但是又有些微的不同,很多人都认为大福和雪媚娘是一种东西,其实不然。 据传"雪媚娘"这个名字源于日本当地发明各种草莓大福的一位夫人,而我们 *** 的雪媚娘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雪媚娘细白软糯,之一口咬到的是特别Q弹有嚼劲的冰皮(糯米皮),里面是奶香怡人的淡奶油,裹着新鲜的应季果粒, 酸酸甜甜、口感丰富。外表洁白如雪,内馅绵软甜蜜如美娇娘,即为雪媚娘。
总结一下来说,就是大福、麻薯和雪媚娘三者中,麻薯皮最厚,大福次之,雪媚娘最薄,在馅料上麻薯馅料少而单一,大福料多有多种馅料,雪媚娘料最多且会添加应季水果。懂了啵?跟着阿婆看美食,不仅会吃还懂吃,我们下期再会!
手打麻糍——找回儿时的记忆儿时的味道
麻糍一直是余姚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道时令美食。以前村里但凡有哪户人家搡麻糍,那可是件大事,时至今日,陆埠镇官路沿村的不少农家仍保留着清明节搡麻糍的习俗。
麻糍分为青麻糍和白麻糍两种,青麻糍与白麻糍相比,更加清香可口,而这香味的关键就在这个“青”上。
在挑青、煮青的同时,村民们已经把浸泡好的糯米放上了蒸桶。要想蒸出来的糯米口感好,蒸米的时候就不能盖盖子,糯米也要提前浸泡彻底。
糯米蒸熟后,直接和揉好的艾青倒扣在石臼里压成团,然后开始搡麻糍。搡麻糍是个力气活,需要几家人通力合作。徐大伯在搡麻糍方面很有经验,每年村里搡麻糍都需要他来统筹全局。
搡麻糍和做年糕很相似,两个人配合默契,一人用木锤击打,另一个在木锤落下去的间隙里,快速用手翻动,边上还得准备一盆冷水,翻一次便将手在冷水里浸一下,起到冷却和去粘的作用。
麻糍在搡匀之后,冒着热气,迅速被摊到洒满金色松花粉的面板上。此时的麻糍团一定要趁热把它摊平,压成半寸厚的薄片,然后乘着软呼劲儿迅速分切成小块。
刚做好的麻糍不用加什么东西,直接吃就好,而上面黄灿灿的松花绝对是麻糍的点睛之笔。如果麻糍一下子吃不完,放上几天也不会坏,但口感可能会稍差一些,这时候用平底锅加热一下,放不放油都行,蘸以黄糖,香味俱佳;如用火缸煨之,则别有一股乡村风味。
每年徐大伯都会把这些做好的麻糍送给邻里乡亲,寄给远方的亲人。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这样的食物无比亲切,对于游子,所谓乡愁,也许就是这些记忆中的故乡味道。
(记者:叶葵 见习记者:李培妮 编辑:沈妮妮)
农历四月八日是牛的生日,传说天牛是在这一天下凡,为人代劳。
在宁波、台州一带,这一天所有耕牛休息一天,家家户户以乌饭麻糍犒劳耕牛,以示对这个老老实实的人类忠诚老伙伴的敬意。
“吃了乌饭糕,蚊子不会咬”,乌饭麻糍既强身健体,又能驱赶蚊子,一举两得。
乌饭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的嫩叶,将乌饭树叶捣碎后拌入糯米,浸泡一天后上笼蒸熟,在捣臼中做成乌饭麻糍。切成块后撒上松花粉,又糯又香,可以当主食可以当点心,香甜可口。
很多以祭祖祭天祭神为名目的节日,总会伴随一些时令的美食,聪明的人类自然也要顺便蹭点吃的,于是最终就成了犒劳自己的节日。
因为我属牛,所以对乌饭麻糍的印象特别深刻。小时候,母亲在这天都要念叨,该过生日了,又有好吃的了。在70年代末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到这么香甜的麻糍属于难得的大事件。
麻糍,宁波话的谐音“呒事”,寓意平安无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每一种食物,都能指向美好的愿望,苹果代表平安;年糕代表“年年高”;鱼代表“年年有余”;汤圆代表“团圆”;饺子像金元宝,芹菜馅的是勤劳,韭菜馅的是长久,无论从谐音、形状、颜色,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安慰。
如果说乌饭麻糍是初夏的味道,而青麻糍则是向春天致敬。宁波有老话说,“清明麻糍立夏团。”
青麻糍的 *** 程序和乌饭麻糍类似,主要原料是糯米和艾草。
艾草,宁波人也叫作艾青、青,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有较为浓烈的香气,有药用价值,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原料。“雨水”之后,艾草开始萌芽,茎叶散发着特殊的香气。巧手的农妇摘取顶草尖最新鲜的艾叶,用清水浸泡、搓洗,留下了甘甜的香味。
糯米粉和水一起慢慢搅拌均匀,等水煮开后,放上蒸笼,在把糯米粉一层一层铺在上面,待糯米熟后,再放上艾青,蒸一会儿,艾叶的香和汁就浸到了糯米中。
出锅后还是用捣臼捣,然后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大饼状,撒上松花粉,切成小块。
新鲜出炉的青麻糍是更好吃的,艾叶、松花,都是春天的味道,清香、甘甜。
以前只在清明时节 *** 的青麻糍,因为保鲜技术的进步,艾叶能够长时间保存,现在春节时很多人家也会做上一些,专门 *** 青麻糍的店家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味道虽然差了那么一点点,聊胜于无。
宁波还有一种食物也叫做麻糍,不过和乌饭麻糍、青麻糍并不属于同类,正宗的叫法是年糕,白白胖胖的圆柱状物,用晚粳米做成,宁波人一般叫水磨年糕,以慈城的最为有名。
做年糕一般是在冬天农闲时,做好了泡在水里,可以放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吃到来年的夏天。春天夏天农忙时,简单地炒一盘蔬菜肉丝年糕,或者下个蔬菜年糕汤,简单方便又管饱。
宁波年糕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和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有关,他在越地作战时,嘱咐部下,“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就是年糕。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慈城建造城墙时,未雨绸缪,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年糕便于保存,做法简单,成为他的选择。
年糕的做法很多,可汤可炒,荤素皆可。奢侈一点的就是螃蟹炒年糕,宁波名菜之一。宁波用的螃蟹大多是梭子蟹和青蟹,料酒和酱油要用足,味道醇厚,酱香浓郁。
宁波年糕的韧性很强,很劲道很Q弹,口感很特别。
宁波一带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好吃的东西总是要吃出点名堂。
虽然现在很多时令食物已经没有了季节性,但无论如何,在特殊的日子吃,无论是味道还是心情,总是不一样。
但是在宁波人的菜单里,有一种食物例外,一年四季,早晚晨昏,一天三顿,都可以吃,它不是米饭也不是面条,它叫汤包。
说到汤包,宁波人,特别是宁海人,自然会会心一笑,可能这就是你回到家乡吃到的之一种小吃,也可能是本地人早起吃早餐的动力,也可以是最方便的夜宵,对我来说,她是一种乡愁的密码。
离开家乡近30年,无论是上学时离校回家的之一顿饭,还是离家返校的最后一顿饭,汤包永远是主角。几十年来,只要确定了回家的日期,妈妈打 *** 来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到家了吃什么?这不是设问,下一句就是答案,汤包已经包好了。
汤包比馄饨大,可以当主食,也可以佐食当点心,可以蒸着吃,也可以下汤吃。
汤包的精华在于馅,原材料很多,虾米、油豆腐、香干、五花肉、江豆、荠菜、萝卜、雪菜等切细丁,春天有春天的材料,夏天有夏天的材料,一般不会少于7种。馅儿在大柴锅中慢慢炒熟,包法和馄饨差不多,本地特色的汤包,晶莹剔透,皮薄馅多。蒸熟了放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就吃,非常方便。
汤包的秘密在于不油不腻,多吃几个不会撑,少吃几个不会饿,它给人的满足感是一条缓慢上升的曲线,而不是大起大落的突兀,这和宁波很多美食如出一辙。
中国有很多种“汤包”,陕西河南的汤包,实际上叫“灌汤包”,是包子的一种,比小笼包大一点。江南一带的蟹黄汤包,也是包子的一种,更大的特点是用吸管吸包子里的汤汁。
常有人拿它和馄饨、饺子比较,它和馄饨的区别,一个是主辅食都可,一个只能做辅食;和饺子的区别,一个飘逸,一个沉稳,典型的南方和北方食物的区别。
宁波另一种个性的点心叫“团子”,皮肤白皙细腻,胖胖乎乎,很符合唐朝的审美,被认为是美食界的“杨贵妃”。团子内容丰富,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团子是属于元宵节的。宁波东部和南部很多地方,元宵节不在农历十五在十四,叫“十四夜”,据说和当年戚继光有关,为了防止敌人偷袭,把这个重要的节日提前一天过。
这一带的“十四夜”不吃汤圆吃团子,吃了团子,年就过完了。
做团子的皮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在稍有热度的锅里揉搓成一个大粉团,萝卜丝、猪肉、香干、虾米、冬笋等剁细后做馅料。
做团皮的米粉必须保持一定的保持温度和湿度,把大粉团摘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团儿,手指均匀用力,用手把粉团揉成酒盅样的形状,再将馅料嵌在窝底,然后按顺序粘拢边缘,再在口上搓出绳子样的花纹。
包团子有两个关键的步骤,一是捏粉团,决定了这个团子好不好看;二是搓绳子封口,既为了美观,也决定这个团子后期会不会散开。
最后,将做好的团子在笼屉摆好,搁在沸水上蒸熟,出笼就可直接吃。也可以在油锅上煎一下再吃。
团子比较大,有拳头那么大小,成年人吃上两个,也就饱了。
正月十四是吃团子的正日子,上大学时,十四左右就要走了。父母一般都会提前几天做上一些,多吃几天。上班了,初六初七就要离家,一般正月初三初四不忙的时候,父母也要开始做团子,忙里忙外,年年如此。团子,既是团圆,也是分别。
说到元宵节,就要说到汤圆,宁波最著名的小吃。中国最著名的汤圆,非宁波汤圆莫属,因此很多人把宁波叫做汤圆国。
宁波汤圆起源于宋朝,做法简单,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外面用水磨糯米粉搓成圆球,煮熟就可以了。
汤圆因为外形很“圆”,所以用来象征合家团圆、生活美好,一般在春节时,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吃。汤圆作为一种甜点,味道虽好,却因高热量、不易消化,不能多吃,只能意思意思,点到即止。
包汤圆虽然简单,但是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复杂,水磨糯米粉要浸泡、磨浆、压榨,黑芝麻的选材、翻炒、碾粉、搅拌,猪油的熬制,都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功夫并不在搓圆那一小会儿。
以为从小吃的就是正宗的宁波汤圆,父母往往把看不见的部分都做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挑个馅儿,搓个圆儿,以为那是极为简单的。等到出了家门,吃了产地并不是宁波的那些速冻的宁波汤圆,才知道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乡土乡情里 做有根的德育奉化高级中学舞龙表演
奉化区实验小学学生表演的走书《巴人传》荣获宁波市第二届少儿曲艺大赛金奖
萧王庙中心小学奉化吹打社在社团文化节上展演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杨阳 冯赛飞 文/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答的哲学三问。家乡是学生生活的之一空间,而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实践、感受、体验和反思。德育需要在具体可感的时空展开,才能触景生情,增强孩子与社会的联结,完成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乡土孕育文化的根,从这个视角看,开展乡土教育,分明做的是有根的德育。
割稻、擂沙肩、打麻糍中 体验乡情
11月9日,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20多名六年级学生来到附近一块稻田挥镰割稻。很快,一片金黄的水稻就整齐地“倒”在田里。这是该校乡情教育中的一堂活动课。之前,从稻种发芽、插秧、孕穗到成熟,蜃蛟小学的同学们通过田头观察、看照片等形式,关注这块水稻生长的全过程。活动课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很多家长表示,“虽然地处农村,但经济的发展已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远离耕地。能这样下地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机会很难得!”这堂活动课共有20多个名额,向全体六年级学生开放,谁知孩子们抢着报名,几乎秒光。
带队老师之一、蜃蛟小学教科主任冯赛飞说,割稻结束,孩子们一个个满头大汗,站起来时直喊腰酸腿酸,真切地体验了一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情景,感受到了一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当天,带队老师还让同学们摘下一串稻穗,捋下几粒稻谷,放在手心搓一搓,让稻谷相互摩擦,然后剥去稻壳,观察晶莹剔透的米粒。孩子们不时发出“哇!哇”的感叹,有的把米粒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有的把米粒放进嘴巴嚼一嚼,品尝稻米的清香,享受收获的喜悦。
农耕篇只是该校乡情育人的内容之一。除了割稻,学校还邀请村里有经验的农民讲解水稻种植知识;让孩子们参观农场,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识别农具,收集农谚。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农谚里包含着科学知识,体现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自然知识,也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米食篇则围绕擂沙肩、灰汁团、金团、麻糍、年糕等蜃蛟村的特色米食设计课程,包括认识各种米食及其原材料,观看各类米食的 *** 过程,并了解与米食相关的故事传说与文化内涵。课程最后还有考取“小美食家”证的环节。学生需要在学校美食节的米食摊位前,向师生“顾客”介绍该摊位的米食材料、 *** 过程、寓意、传说等知识,获得“顾客”给出的高分评价,才能赢得“小美食家”证。
4条不同的“古村之旅”线路串起了蜃蛟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孩子们通过实地探访,绘制行走路线图,既可以了解家乡,又可夯实绘画基本功。同时,各个班级开展蜃蛟古村历史文化大冲关,通过机智必答、趣味抢答、看景点串写导游词等环节,增加每一名同学对所游览古村景点的认识和了解,各班优秀的冲关小能手再进行年级段的决赛。最终,学校对同学们的表现评出首席“小游侠”,以及二号、三号、四号“小游侠”,对获得这四种称号的同学颁发“游侠”证。
冯赛飞说,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蜃蛟处于都市文明和农耕文化之间,传统文化在代际相传中一点点淡去。近些年来,随着一代代新移民的加入,学生中有三分之二是外来务工子弟,缺乏对这片土地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把根留住的乡土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
今后,该校还将深入挖掘蜃蛟古村落文化,让孩子们知道这片土地所蕴藏的历史,爱上人生起点的故土。
古桥、碶闸、“地脚印”间 追求学问
据明代《宁波府简要志》记载:“小浃江,昔海舶由此入<~贸阝>山。”历经沧桑的小浃江古桥,造型各异,历史不同,但都与周边山水人文浑然一体,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完美融合。在北仑区小浃江小学老师眼里,这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学习资源。
“桥,水梁也。”古桥包括梁桥、拱桥、碶桥等种类。梁桥、拱桥、碶桥这三种类型的古桥静静地隐藏在碧波荡漾的小浃江上。在小浃江畔的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不久前学生们在教师严建红和朱银屏的组织下,以组团的方式,选定一座古桥从其建桥历史、桥名由来、桥的构造和护桥意识出发开展全方位研究。
碶是宁波的“特产”,也是宁波沿海和江河交汇处的一道景观,学达小学附近就有两座碶桥——东岗碶和燕山碶。师生们观看碶的工作原理3D演示,绘制碶的结构图,明白它的作用;研究碶、桥、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碶的基本结构原理:它是闸和桥的综合体,既可以御咸蓄淡排泄洪水,又兼具交通功能。它与桥十分相似,上面是碶面,可以通车马,下面的立柱是碶墩,起固定作用。它与桥更大的区别是它有碶板,嵌于碶门中央,主要用于水利,控制水流,而这一点又正好是闸的特点和功能。学生明白了碶在数百年间,不仅留住了小浃江的一江春水,也使两岸的人们避得水患之害,得享水利之惠,不禁为先民的智慧赞叹。
“人但知山 *** 上之美,而不知桥起化工之妙”,学生们沿着小浃江拍出不同特点的桥:古朴的长山桥像一道美丽的长虹横跨在小浃江上,缕缕阳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古色古香的金银渡桥坐落在宽阔僻静的河面上,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桥面,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这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古桥定格在孩子们的心中。
宁波人说到地名时,喜欢用“地脚印”来形容。每一个“地脚印”,都承载着一段老记忆。很多碶桥的名字直接成了当地的地名。小浃江上的鄞州段有五乡碶、晈碶,北仑段有东岗碶;宁波其他地方还有新碶、大碶、四眼碶、张监碶;有些道路也以碶命名,如“碶闸街”。北仑大碶街道的路灯杆上都印有“碶”的古汉字。碶文化已根植在宁波乡土文化中。
碶是相当重要的文化景观。北仑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笔下曾专门描绘《新碶老街风情录》,画中展现了当年市集的繁华场景。涨潮时分,碶门封闭,满载海鲜的渔船来到新碶头排队等待卸货,场面蔚为壮观。北仑柴桥穿山一带至今还流传有“王安石巧筑穿山碶”的故事。这些都写进了孩子们 *** 的古桥手册中。
设计一座未来之桥,以表达文化传承之意。学生设计的“未来桥梁”让人脑洞大开:有的是“多功能未来桥梁”,走在桥上不会淋雨,桥上还可以随手自助购买美食;有的是“美丽景观桥梁”,桥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把小浃江打扮得分外妖娆;还有的是“全自动桥梁”,桥会伸缩,有大船开过的时候,桥可以收起来,桥上还有步行电梯,行人不用迈步就可以到达对岸。在 *** 过程中,有的学生还预先画好设计图,标明桥的各部分名称和功用。“探索古桥的奥秘,传承乡土的文化,继承古人的智慧,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方式。”小港学达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学校还将继续深挖乡土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奉化走书、布龙、吹打里 咂摸“味道”
历经岁月的长河,在奉化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需要传承,目前该区先后引进奉化布龙、奉化吹打、火球舞、宁波走书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尝试构建小学、初中、高中逐级推进,艺术、体育双线并行的传承模式,使孩子咂摸更多“家乡的味道”。
“日出东方一片红,神州代代出英雄,文官武将各不同,奉化大堰出巴人……”在奉化区实验小学音乐教室,7名身穿青花瓷旗袍的小学生专心致志地练习宁波走书经典曲目——《巴人传》。近6分钟的节目不仅要求表演者用奉化方言完整地表述台词,还包含了唱、演等表演形式。奉化走书进校园的3年多来,生活在普通话语境里的孩子们,通过一周两次的学习,慢慢地拾起了当地方言。除了极具奉化特色的念白唱腔,整齐划一的表演动作也是这个节目的特色之一,一举手一投足都极其考验队员间的默契。为了取得更佳的视觉效果,孩子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练习。令人欣喜的是,每次走书课前,孩子们就聚在一起自觉地练起了动作和队形。
尚田镇被誉为“奉化布龙之乡”,而在尚田中心小学内有支舞龙队,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奉化、宁波乃至全省的舞台上。小学生舞龙所使用的布龙是按比例缩小的九节小龙。经过改良后动作以八字舞龙为主,结合跳龙、游龙等动作,使表演流畅多变。舞龙日常练习需配合音乐,一般由执龙头的队员呼喊节拍,其他8名队员快速完成动作。以跳龙为例,如果龙头在跃过龙身时的高度不对,那么后面的队员就可能绊倒或踩到龙身。舞龙早已成了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后,他们希望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将龙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让每个孩子为自己龙的传人的身份感到自豪。
双手相距30厘米、各执一根1.5米长的绳带,绳带两头的网袋内装有垒球,表演者同时抡起双臂,在空中呈现完美的圆形。近日,奉化区城北中学学生向记者展示了这一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球舞。
火球舞表演起源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传播于奉化区江口街道、西坞街道等平原地区,由民间舞蹈演化而成。每天的课间活动中,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用30分钟时间练习火球舞,每周二、三、四设置火球舞拓展课,由火球舞传承人义务为学生授课。在当地,城北中学多次受邀表演火球舞作为文艺活动压轴节目,博得市民阵阵喝彩。学生蒋晨霞说,很想在高中、大学阶段向更多的人展示火球舞。
奉化吹打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复苏,萧王庙中心小学从2008年开始,组建奉化吹打班,是该区目前唯一设在学校的奉化吹打传承基地。前些天,记者看到教室里挤满了学生,他们手中有琵琶、二胡、笛子、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学校每周二、四各有两节吹打课。奉化吹打一般出现在节庆庙会、喜庆婚嫁、丧葬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记者了解到,在这支奉化吹打班中,五合鼓是队伍的核心,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乐器。目前有个尴尬的地方——往往学生熟练掌握了吹打技巧就面临毕业,之后几乎不会再接触奉化吹打。“但反过来说,深度接触过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奉化吹打,总比没有了解要好得多。”该校一位老师说,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孩子们心里总有这段关于故土音乐的记忆,也就有了文化的根。
积极探索推进校园乡土教育
乡土教育,是将乡土乡情作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校课程。通过乡土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其所居住地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使他们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奉献国家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就历史而言,乡土教育在我国起源很早,《周礼》等典籍中就有乡土教育方面的内容,讲述如何通过乡土民俗方面的生活教育,来实现教化的功能,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乡土教育。的确,开展乡土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乡土环境,传承家乡文化,欣赏乡土风情,激发爱乡情怀,是一种包含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之外,同时也开展学生的人格教育、生活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等。
看来,乡土教育对立德树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必须注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探索推进校园乡土教育。开展校园乡土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滋养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蒋炜宁 整理)
江西的麻糍,你知多少?快来解锁各种吃法麻糍是江西的传统点心,是江西人除了米粉之外更爱吃的小吃之一。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十月半,打麻糍”的风俗习俗,也就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这天,当地的村民都会用这一年新收上来的糯米 *** 麻糍,不仅庆祝果实的丰收,还享受着大家一起合作的快乐气氛。
村民们分工合作着各个工序,有负责淘米的、有的负责烧水、还有的负责蒸米,旺火蒸煮了半个小时后,蒸锅里的糯米饭香气已经飘了出来。村民们将刚蒸熟出来的糯米饭取出,放到石槽内,再用老茶树做成的木棒,三五人一个小组,齐心协力地开始打麻糍。
有的挥棒进行捶打,有的用手沾上水不时地翻动糯米饭,使得所有糯米饭都被捶打到,从而变得又细又糯又粘还很筋道。别看着挺有趣的,这可属于一个体力活,糯米饭越打越粘,日子才能越过越甜,村民们欢声笑语的,气氛很是热闹。经过反复捶打的糯米饭,变成了大饼状后,用手从拇指和食指间将其挤出一个小小的糯米球块,一个个嫩白的麻糍就做好了。现在为了方便储存,也会把打好的麻糍团切成长方条,或削成薄片,随吃随取。
这就是记忆中的年味,因为开始打麻糍了,也就意味着可以开始备年货了。所以,又香又糯的麻糍不仅是江西的美食,还有着浓浓的家乡味。
在江西,麻糍有着不同的吃法,一快来看看,你会喜欢上哪一种?
景德镇的油条包麻糍
景德镇人对油条包麻糍可谓是毫无免疫力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油条包麻糍的叫卖声,只要听到一声吆喝声就能把人从楼上喊下来。
先把糍粑切成小块,在和着白糖的黑芝麻粉里滚上几圈,麻糍就穿上了黑乎乎的外衣,更加香甜,将炸好的的油条放平,将香甜的麻糍拉长,放于热乎乎的油条一侧,再将油条对折,包起麻糍,便成了油条包麻糍。
酥软的油条配上香甜软糯的麻糍,吃起来香甜可口,不仅有着油条的膨松香脆,又有着麻糍的香甜软糯,两者搭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可谓是老少皆宜。
上饶的麻糍粿
麻糍粿是上饶民间的一种特色小吃,也叫做麻子果,其实也就是由糯米 *** 而成的一种甜食,将糯米蒸烂进行敲打,从而成为麻糍,然后分成小块,在外面包裹上炒熟的芝麻和豆混上白糖而成的调料,就装盘成了麻糍粿。
芝麻和豆子的香味夹杂着麻糍的软糯,吃起来既粘滑又香甜,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在农村,但凡哪家有结婚之类的喜事,都将会邀上亲朋好友上门做客,大家欢聚一堂的喜庆时刻,桌上也是必定少不了一盘麻糍粿的。
宜春的黄连麻糍
原本该叫旺年麻糍的,但由于当地土话“黄连”与”旺年”近音,于是叫着叫着成了“黄连麻糍”。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 *** 这种年糕的原料有“黄连糯”和“黄连柴”。
这种麻糍是当地独有的, *** *** 也比较特殊。先将当地特有的黄连柴树烧了之后倒入锅中煮,变成黄水后用纱布包起来将渣子沥掉,黄连灰经过熬制和沉淀,变成了黄连水。
再将糯米放入黄连水中泡上整整24小时,然后放入锅里蒸,将蒸熟的黄连糯米倒入特制的容器里进行敲打,这道工序是最有趣味的,好些人围在一起敲打着,非常热闹。
敲打至不见了米粒,并且表面非常光滑后,就能取出捏成条状,变成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黄金条”,寓意着来年的家家户户都能发大财。
一次性做得太多,平时要将其浸入冷水中,三天换一次水,可以吃上大半年都没问题。
吃黄连麻糍时,只需将其捞出洗净切片,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煎炸,也可以水煮或油炒,可以加盐也可以放糖,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黄澄澄的麻糍既色好味香,且粘而不腻,不仅是家家户户厨房常备的美食,还是走亲访友的好礼物。
除了这些地方的一些特色风味,江西人最经典的麻糍吃法,可谓是直接煎了,块状的麻糍,放入锅中一煎,变成金黄色后,就可以盛起装盘,在上面撒上白糖或芝麻,还有些地方喜欢粘上豆粉,无论哪种,只有一包裹上一层,煎麻糍就变得更加香甜了。
这么多种麻糍的吃法,你更爱哪一种?
这么好吃的麻糍,你可能从来没尝过,有肉有菜还酥脆,吃过不会忘每逢过年,就会有糯米制品的点心出现,在宁波最有名的是宁波汤圆,芝麻猪油馅,现在还出现豆沙馅或者水果馅的,那是推陈出新。糯米圆子加酒酿一起煮,最后淋蛋液,是酒酿蛋花圆子,年菜里最后上桌的甜品。宁波人还有一种糯米制品,叫“KUI”,土法写成“块”,差不多就是麻糍。
这种糯米麻糍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以前糯米少见,都留着过年吃。做年糕的同时,也做少量的麻糍,大多数是做成甜点心待客用。
我们宁波余姚三七市年糕和麻糍都有名,今天这些就是朋友送的三七市的麻糍。麻糍是糯米制品,粘性足,做点心不容易成形,今天用它来炒着吃,就像做炒年糕或者炒面一样,你可能从来没尝试过吧?
先把麻糍切小块,煎至两面金黄定型,外壳酥脆,这样炒起来才不会把所有食材都粘在一起,变成一团。炒好以后喷香,韭菜豆芽肉丝冬笋自然好吃,那麻糍的口感更是让人惊艳,炒了一锅,一家人每人分得一小碗,都说好吃,有创意!
麻糍比较难消化,每人尝一点也就差不多了,春节炒一盘上桌,每人夹几筷子,刚刚好!
主料:糯米麻糍3只210克,韭菜30克,豆芽250克,冬笋1支170克,肉100克
辅料:油30克,盐适量
食材
麻糍切小块,肉切丝,豆芽择净净洗沥干,韭菜切寸段,冬笋去壳在水里煮10分钟后,捞出切丝备用
热锅冷油,下麻糍块小火慢煎
煎至两面金黄,壳硬而酥脆捞起备用
原锅原油爆香肉丝
入冬笋丝和豆芽翻炒
炒软后加适量盐调味
豆芽的水份差不多炒干了,加入麻糍块
入韭菜后关火
用余温翻炒均匀即可。
趁热吃,咸口的麻糍,外壳酥脆,内里绵软,非常香,搭配冬笋肉丝和豆芽,用韭菜添香,没有韭菜用香葱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