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时间以文明,赋予文明以岁月

卿烟寒 20 3

今天给各位分享给时间以文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赋予文明以岁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如何理解“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2. 给时光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时光怎么理解
  3. 三体里的“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怎么理解
  4. 《三体》的“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是什么意思
  5.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怎么理解
  6. ...给岁月以文明”“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一、如何理解“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1、这句话出自帕斯卡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是说要让活着的每时每刻都要精彩,而不是让生命虚度,随着时光衰老。

2、给岁月以文明,也就是说,岁月是主人。就是让各种文明填补宇宙的历史。至于这个文明是否消亡,能不能延续下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文明曾经谱写了宇宙史的一部分。人类文明辉煌地谱写了宇宙史的篇章之后,哪怕从此消亡也无所谓。因为还有其他文明,诸如三体文明、歌者文明等等各种不同文明,不停谱写宇宙史。

3、给文明以岁月,就是说,不管这个文明的实质如何,唯一目标就是让文明延续。其余都可以忽略不计。

4、给岁月以文明,是用上帝视角来看待整个宇宙。宇宙是上帝的玩具。岁月是玩具上的表层。上帝把各种文明当做涂料,不停往岁月上面涂抹,只是为了玩具更好看。至于涂料的寿命,他是不在乎的。这个涂料老化了,再重新涂另外一种就好了。

5、给文明以岁月,是人类视角。或者说,是文明本身的视角。

二、给时光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时光怎么理解

1、我的理解是:文明的灿烂与否并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宁可获得短暂的灿烂文明,而不愿苟且偷生。

给时间以文明,赋予文明以岁月-第1张图片-居家生活

2、这句话出自帕斯卡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是说要让活着的每时每刻都要精彩,而不是让生命虚度,随着时光衰老。

3、在这里引用一篇之前看到的博客():“给岁月以文明”是我博客以前的副标题,出自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原句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不过这句话不是大刘原创,是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的那句“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的变形。

4、说出这种话的人拥有看透生命的大智慧,帕斯卡之所以有此言论,大概和他的生命状态有很大关系。帕斯卡自小体质虚弱,又因过度劳累而使疾病缠身。他只活到了三十九岁,但一生辉煌,活得虽短却很精彩。正是这短暂的人生让他更清楚的看到生命的本质,福祸相依,这正是上帝的公平,或者说是概率的公平。

5、帕斯卡不只是我们印象中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宗教哲学家。在1654年末遭遇一次神秘事件后,他离开数学和物理学,专注于沉思和哲学、神学写作。他的宗教论战之作《乡巴佬书信》(Lettres provinciales)被奉为法文写作的典范,过世之后其生平笔记被编辑为《思想录》(Pensées)。在《思想录》中,老帕同样留下经典之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只有看透生命的智慧才能摆脱时光的桎梏,获得内心的宁静。

三、三体里的“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怎么理解

1、岁月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一个未知的终点,而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瞬间,后一句也是异曲同工的感觉,就是让时间有着生命,这样才能体现出时光和岁月的意义。

2、这句话出自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原句是:“给时光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光。”刘慈欣在《三体》里改用为:“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不仅保持了原句的内涵,还使这句话具有了社会人文层面的哲思与意蕴。

3、《三体1》结尾人类确证了三体人会在约500年后抵达太阳系,并且有着明显的攫取资源和种族灭绝的意图,由此人类进入危机纪元,全体上下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于是全世界各国都把绝大部分社会资源投入到科研领域,想要突破三体人对地球基础物理研究的科技封锁,发展军备力量成为人类的首要目标。

4、这种危机意识下不仅使人类社会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压之下,也把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的生活水平降到远低于现代社会的平均。这种极度不平衡的社会形态终于因为频频爆发的动乱和反抗而崩塌,人类进入了可怕的“大低谷”时期,文明的进程倒退了一百年。

5、这句话有着明显的唯物史观色彩,它在试图解答文明与岁月的关系。显然作者偏向于后者:给岁月以文明。从时间的起点到未知的终点,文明在漫长岁月的河流里终究只是一叶匆匆划过的小船,这小船无疑给河流增添了许些精彩,但河流的其它河段还有更多人类无法想象的精彩与奇迹。

四、《三体》的“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是什么意思

1、给岁月以文明,重点在文明;给文明以岁月,重点在岁月。

2、拿一个人的人生做比喻可能比较清晰:给岁月以文明,是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度过自己认为值得的一生,而无所谓能活多长。

3、注重的是人生的内容;给文明以岁月,是一个人整天啥事不干,只管求仙问药,以求长生不老,哪怕活得乱七八糟苟延残喘,只要不死就行。注重的是人生的长度。

4、这句话是给走过大低谷的人类一个警醒。如果因为未来的末日,就出于恐惧而陷入混乱和残酷的社会状态,等于是放弃了我们建立起来的文明的特征。

5、《三体》具有深切的社会意识,小说中逐渐浮现出的“宇宙社会学”,纠结在制度建构与人性道德的冲突之上,实际上也更为直接地将“中国经验”的难题投放在整个宇宙的尺度之上。可以说刘慈欣构思的“三体世界”尽管有着上亿光年的时空,其实却并不遥远。

6、正是以现实情景为基点构想出的《三体》的宏大世界,明确地建立在“如果存在外星文明,宇宙中有没有共同的道德准则”的道德追问之上。

五、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怎么理解

1、给时光以生命,意思是给一段时光赋予生命的精采。

2、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意思是不要在生命的尽头,比如说在病榻上的最后阶段,强行续命。

3、一段有限的时光,只要活得精彩就很美好。

4、而强行续命,那么只会增加痛苦,却逃不脱死亡。

5、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6、那么给岁月以文明,就是给一段岁月赋予文明的发展,那么这段岁月就会变成一个精彩的文明历程。

7、给文明以岁月,一个文明终将走向衰败,如果强行只为了延长这个文明的寿命,只会把这个文明变得丑陋无比,失去生活失去美好,变成后来文明的历史障碍。

8、黄金时代的人类,为了给自己的文明续命,结果社会大倒退,死了几十亿人,最终自己却成了后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

9、等到人们想开了,回到生活了,人类科技却飞速发展了起来,形成了新的太阳系文明。

10、岁月也是时间,更是生命的具体体验过程,是动词。

11、让时间也就是生命里有文明的出现或介入,很容易理解,反过来说就有语病了。

六、...给岁月以文明”“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1、岁月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一个未知的终点,而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瞬间,后一句也是异曲同工的感觉,就是让时间有着生命,这样才能体现出时光和岁月的意义。

2、这句话出自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原句是:“给时光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光。”刘慈欣在《三体》里改用为:“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不仅保持了原句的内涵,还使这句话具有了社会人文层面的哲思与意蕴。

3、《三体1》结尾人类确证了三体人会在约500年后抵达太阳系,并且有着明显的攫取资源和种族灭绝的意图,由此人类进入危机纪元,全体上下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

4、于是全世界各国都把绝大部分社会资源投入到科研领域,想要突破三体人对地球基础物理研究的科技封锁,发展军备力量成为人类的首要目标。

5、这种危机意识下不仅使人类社会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压之下,也把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的生活水平降到远低于现代社会的平均。这种极度不平衡的社会形态终于因为频频爆发的动乱和反抗而崩塌,人类进入了可怕的“大低谷”时期,文明的进程倒退了一百年。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以文 赋予 岁月 文明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